汤必定是老母鸡煨出来的高汤,下了山上挖的冬笋和吊了几年的火腿,成就一锅浓香白汤。
破开小庄外的池塘冰面,起了肥鱼出来,活生生的带着鲜味儿。就这般杀了,鱼肉细细地剁成丸子,鱼骨熬汤,也是两样菜。
又找了些咸鸡板鸭和烧鹅,一锅蒸了。
海婆见满桌子的肉,只那汤里飘着些冬笋,便去外面扯了一把豆尖苗来。高汤烫过,一碗素菜,给顾皎清肠胃的。
简单、乡野、新鲜。
魏先生一进饭堂,立刻喜笑颜开。
&ldo;吃什么好的呢?&rdo;他说。
顾皎推了推自家的菜,玩笑道,&ldo;吃素呢。&rdo;
他看一眼,&ldo;天寒地冻,能有一碗菜苗,黄金来也换不了呀。&rdo;
顾青山和顾琼满脚泥地进来,一边找水洗手,一边接口,&ldo;顾琼,先生想吃喜吃新鲜清淡。你按旬进城,带些新鲜的菜蔬和野味去孝敬先生。&rdo;
魏先生十分满意,径直坐下,&ldo;好肉好菜,岂能无酒?&rdo;
李恒随后,听见个酒字,道,&ldo;先生,崔妈妈不许你多喝酒。&rdo;
&ldo;看不见,她看不见的。&rdo;魏先生冲顾皎,&ldo;夫人,庄上可有好酒?讨一口喝喝?&rdo;
顾皎才来,哪儿知道有什么好酒?还是顾青山,拍拍顾琼,道,&ldo;去,石仓二楼有个小隔间,里面泥封了许多五斤装的坛子,你抱一个出来。&rdo;
顾琼喜笑颜开,显然晓得那是好东西,小跑着去了。
顾青山这才对魏先生道,&ldo;不是什么好酒,乃是高梁酒。因山下有一片旱地,种什么收成都不好,便随意种了些高梁和粟米。收回来堆仓里,吃又无人吃,白坏了也可惜。四五年前得了个酿酒的方子,便找人酿了一批高粱酒,放仓里存着。先生试试吃口,若觉得好,便搬些去城里。&rdo;
魏先生连连点头,道,&ldo;那我就不客气啦。&rdo;
说话间,顾琼果然抱了个酒坛子来,老远便闻见冲人的味道。
李恒靠着顾皎坐下,对魏先生道,&ldo;只能一碗。&rdo;
&ldo;下午不骑马,坐车,多喝些也无事。&rdo;顾青山要劝酒。
顾琼则一把拍开泥封,扯了红布,更浓烈的酒香气立刻出来了。魏先生深吸一口气,满脸沉醉的表情。他点着酒哈哈大笑,&ldo;烧酒,对不对?是烧酒?&rdo;
顾皎的爸爸爱酒,她知烧酒。古时候酿酒技术限制,出的多是米酒类的低度浊酒,因此才有书上的故事,某壮士一口气十八碗的夸张说法。后唐时期,一批以剑南春为代表的高度酒开始出现,又因其酿制方法,被称为烧酒。
她倒是没想到,这块儿居然也出现烧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