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激荡三十年17 > 第89章(第1页)

第89章(第1页)

历史往往如此,在一个看似障碍重重,举步维艰的环境里,一个英雄出现后,那些困难仿佛都成了陪衬英雄的道具一般。青岛啤酒及彭作义、金志国的出现便是如此,他们用自己的勇气、胆略走过了一条匪夷所思的并购之路,从而贡献了中国公司在高度分散型产业内急速发展的经典案例。

变革分水岭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十多年的时间里,啤酒行业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并购潮,而我们青啤公司被称作这场跨世纪并购潮的始作俑者。

在我2001年7月上任青啤总经理前,我的前任彭作义总经理在近五年的时间中,率领青啤南征北战,从青岛本土将啤酒杀向全国十七个省市区,通过破产收购、政策兼并、控股联合等方式,先后收购了扬州、西安、平度、日照、平原、菏泽、薛城、荣成、马鞍山、黄石、应城、蓬莱、芜湖、上海等地的四十多家啤酒生产企业,完成了北至鸡西,南至深圳的战略布局,使青啤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到250万千升以上,重新夺回了啤酒业的第一把交椅,导致了啤酒行业深刻的格局调整和行业整合,一时间啤酒市场血雨腥风,彭总也被媒体冠以&ldo;横刀立马彭大将军&rdo;的雅号。

这个阶段青啤的纵横捭阖在外界看起来非常威风,其实,并非青啤所愿。我们可以从1993年的这个分水岭开始看。

回顾青啤的一百年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在这跌宕起伏的一百年间有一个明显的分水岭,那就是1993年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这个分水岭把青啤的历史一分为二,之前是&ldo;旧青啤&rdo;,是计划经济的宠儿,之后是&ldo;新青啤&rdo;,是市场经济的新生儿。这十年的发展,为今天青岛啤酒实施&ldo;做强做大&rdo;的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我的眼里,&ldo;旧青啤&rdo;更多地显示出自然状态,在历史的长河中顺流而下,随遇而安,幸运的成分居多,自己主动去改变运行轨迹的时候很少。而在&ldo;新青啤&rdo;阶段则不同,往往是青啤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审时度势,抓住机遇,直面挑战。

1993年,国营青岛啤酒厂开始组建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那不是我们主动愿意做的,因为青啤还处于对市场懵懂的阶段。但国家将我们列入全国首批九家规范化股份制试点的国有企业之列,我们在这样的安排下实施了全面的股份制改造。

当年6月新设立的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在香港和上海公开发行了h股和a股股票,从资本市场上募集到了约十六亿人民币的资金。但在青岛啤酒看来,实现上市最重要的不是解决了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而是使它踏上了一个有助于形成有效法人治理结构的平台,使后来数次的脱胎换骨成为可能。从当时青岛啤酒的股权结构来看,它以投资主体多元化、股权相互制衡为目标进行设置,上市后的公司总股本为九亿股,其中国有股为39982万股,占4442,h股为34685万股,占3854,法人股占593,a股流通股占1111。2001年2月公司增发了一亿股a股,总股本达到十亿股,国有股比重下降到3998,外资股占为3469,法人股降为533,而a股流通股则升至20。这样,既实现了公司投资结构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又在保持国有股的相对控股地位的同时,避免了一股独大所带来的种种弊端。

遗憾的是,上市后的青啤并没有发挥国际公众公司的优势,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已经全面推进到了市场经济时期,青啤还依然难以卸下&ldo;计划经济&rdo;的包袱,1996年青啤竟然还没有自己的销售公司。那时的青啤跌下了自豪已久的中国&ldo;啤老大&rdo;宝座,在产销量上屈居燕京和珠江之后。

现在我们回顾当初的股份制改造,那时的青啤很单纯,对资本市场不了解,对资本市场如何运作也很无知。我们知道资本市场的水是很解渴的,同时也知道水是很深的。上市后青啤感到失去自由,想怎样做就怎样做的习惯已经逐渐被打破,随之带来的是严格的监管、严谨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严厉的责任追究。真正体会到做对了无人表扬,做错了有人追究的痛苦,但后来慢慢的这种方式克制了青啤的随心所欲,约束出了好习惯,从客观上讲,对青啤依法经营、规范运作奠定了好基础,让青啤在市场经济大风大浪中才没有被淘汰。

但实际上看来,除了这种外部约束,青啤公司的内功还是很薄弱的,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管理办法,只知道竞争的痛苦,看不到竞争的幸福,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直接参与竞争的销售队伍,只有造酒的本事,没有卖酒的本领。现在看来是多么幼稚可笑,可在当时青岛啤酒确实是这样的。

股份制给青啤在资本市场上圈来了十几个亿的资金,但是钱圈来了,我们却不知道怎样用,只好放在银行生利息,从1993-1996年青啤的利润实际根本不是经营利润,而是银行存款带来的利息利润。投资者不高兴了,找上门来质询青啤,把钱存入银行生息全球人都会干,何必找你们干?青啤被逼出手买了扬州、汉斯两个厂,结果却买了两条休克鱼,买来之后无法下手,不知如何整合。如果短时间内不能激活休克鱼,那么,休克鱼就会成为死鱼。

1996年6月,原青岛市计委主任李桂荣出任青啤董事长,青岛市大洋食品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彭作义出任公司总经理,青啤的扩张时代真正拉开了帷幕。

1998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后,海内外不少啤酒企业纷纷收缩对外投资,青啤管理层对国内经济及啤酒行业进行了深入分析,及时制定了一个以名牌带动为先导,通过&ldo;高发展、低成本扩张&rdo;为主导内容实施资产重组的&ldo;大名牌发展战略&rdo;。

当时的青岛啤酒一方面通过同日本朝日啤酒的合资新建了深圳青岛啤酒朝日有限公司,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生产出瓶装纯生啤酒,既成功地实现了青岛啤酒产品的异地化生产,又通过推出符合国际消费潮流的纯生啤酒而抓住了高端消费市场;另一方面,也抓住一些国内啤酒企业陷入经营困境以及部分外资啤酒有意退出中国市场的机遇,充分发挥了青啤的品牌、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优势,对国内啤酒行业进行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整合。

同时,青啤也进行了大手笔的资本运作。从1998年起,青岛啤酒通过收购股权、破产收购、政策兼并等不同方式,开始了进行大规模、快速的收购兼并,以较低的成本迅速壮大了自身的规模和实力,并且占据了华南、北京和上海等市场制高点,率先完成了在国内市场的战略发展布局。在青啤并购的企业中包括了上海嘉士伯、北京五星和广东强力等知名的啤酒企业。在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青岛啤酒可以说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由一个位居青岛的地方性的企业一举发展成一个全国性的大型企业集团,在全国十七个省市拥有了四十八家啤酒生产厂和三个麦芽生产厂,形成了以青岛、山东为中心,北至黑龙江,南到深圳,东到上海,西至陕西的全国性生产布局。

这样的运作打下了大的基础,但是因为没有重视资本运营和整合的两条腿走路,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青啤当时盲目地坚信一个理念,我们有青岛啤酒品牌,把此当成灵丹妙药,品牌一到就会立刻起死回生。可是几年下来,休克鱼还是休克鱼,看不到一点生命迹象。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