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是的元帅同志。分化敌人。从当地获得补给。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ot;什捷缅科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计划书。&ot;贝利亚同志作过一份完整的方案。具体由阿巴库莫夫(国家安全部长)同志负责。他把提纲交给我们,以便我们了解情况,加以配合。&ot;
科涅夫接过,戴上眼镜看了几分钟。
&ot;陈绍禹同志?以及……啊呀,这些人我都不认识。他们可靠吗?&ot;
&ot;这个,不是我的工作范围,元帅同志。那位阿巴库莫夫上将向贝利亚同志负责。&ot;
(562)
同一个6月。魁北克。金刚石海角。
悬崖峭壁顶端那个七角形的堡垒,就是魁北克军事要塞。也是加拿大总督的夏宫所在地。更是丘吉尔与罗斯福两次重要秘密会晤的地点。
25英尺高的古城墙上长满了苔藓。座落在武器广场上的传教士纪念碑顶端的哥特式喷泉,水花在不知疲倦地溅落。夕阳下闪闪发光的青铜古炮和那迷宫似的炮台,引人遐思。
卸任的丘吉尔前首相,正在要塞的练兵场上缓缓散步。
这个夏天他应邀来加拿大消暑,再次选择了这个令他产生缕缕怀旧思绪的法兰西风格的古城。
不同的是,另一位伟人伙伴已经永远不会再来。
就是在那个覆盖着青苔的城墙窗口,他曾和罗斯福讨论着战后安排,对未来世界作出种种描绘和憧憬。
从圣劳伦斯河边远眺弗朗坦纳克城堡(魁北克)
丘吉尔注意到,罗斯福的战后世界安排,除了他那些著名的&ot;国际社会&ot;理念之外,还广泛地涉及到殖民地问题。
罗斯福预见到战后民族独立浪潮的高涨。认定老牌殖民帝国难以维持下去。他相信可以用&ot;开明而仁慈的美国式渗透&ot;取代旧殖民主义的残酷掠夺,而对当地人民、对美国商业互利。
罗斯福忌恨大英帝国特惠制。指责殖民帝国的银行家们把世界贸易&ot;牢牢地装在自己口袋里的时间太久了&ot;。他呼吁丘吉尔为&ot;健康竞争&ot;开放市场,并废除各种英帝国贸易协定。
提起英国的殖民地,罗斯福就气不打一处来,两人多次在这个问题上冲突。首相曾愤愤不平地对总统说:&ot;我认为您在试图搞垮大英帝国。&ot;
罗斯福毫不客气地回击道:&ot;你们开发印度、缅甸、爪哇的资源,掠夺这些国家的财富,而又不给当地居民以教育、像样的生活和最低的卫生条件。你们做的一切,正是在否定和平的价值。&ot;
他甚至对儿子埃利奥特说:&ot;殖民体系就意味着战争。&ot;
前首相记得,那位评论家理查德&iddot;霍夫施塔特写道:
罗斯福为反对殖民主义所作的&ot;一切,似乎都富于特色--非常同情受压迫的殖民地、开明和提供福利的理想以及为促进美国利益的老谋深算……美国对世界市场新的征服也完全可以在国际繁荣的旗帜下进行&ot;。
对此,自己当时可是寸步不让。当美国代表提出&ot;托管制&ot;方案时,勃然大怒的丘吉尔指出:在任何情况下,决不允许联合国插手干涉不列颠帝国的命脉!
(563)
而今,走在这个当年传出阵阵声浪的窗口下,回顾那些已成往事的瞬间,丘吉尔愁肠百结,甚至眼眶有些湿润。
不会再有那些令人振奋或是绞尽脑汁的时刻了。
没有人会为了人类或国家的命运而再次与他发生激烈争执……他所奋力维护的大英帝国已经无情地把他抛弃。
怀念着罗斯福、钦佩着他的那些远见和洞察力的同时,丘吉尔也深知这位老伙计和战略伙伴的一些弱点,和看得不那么准的地方。
……例如他对自己能够搞好同斯大林的私人关系方面的那种盲目的、&ot;像个小男孩一样的&ot;自信心,例如他对戴高乐,也包括对铁托、毛泽东这类人物的明显缺乏重视--前首相凭直觉感到,这几个人都将对战后世界发生重大影响。而那位前总统却不知为什么没有看出这一点。
……前首相在这里,正口述写作他的六卷本巨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的第三卷。他翻阅书籍,顺便选择一些打算引用在篇头的话;其中一句来自希腊作家普鲁塔克,恰当地表达了他心中的感触:
&ot;对自己的伟人不怀感恩之情,是强大民族的一个特点。&ot;
速记秘书莱丝丽小姐对此疑惑道:
&ot;阁下,难道只有弱小民族,才迷信和崇拜他们的伟人么?那么斯大林的苏联--怎么解释?表示他们还不够强大?&ot;
丘吉尔不置可否。怀旧的惆怅却被打断,转到国际时势的思路上来。
他拿起一份平时并不常看的美国《时代》周刊,翻到其中一页,象往常一样,要莱丝丽念给他听。
这是一篇署名&ot;白休德&ot;※的周刊评论员文章,题目是《是谁将失去中国?》
……正在东方的亚细亚腹地如同烈火一般进行的中苏战争,在西方世界却没能引起应有的反响。
是前线记者冒着弹雨发回的报导不够引人入胜吗?还是经历了大战的美国人和欧洲人厌倦了战争,沉湎于表面和平,在自家温饱的麻木中,渐渐滑向使世界再次失去平衡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