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ldo;易安体&rdo;的最初标本在孔凡礼所辑的《全宋词补辑》的第26页上,有一首新发现的调名为《新荷叶》的&ldo;宋李易安词&rdo;,词云:薄露初零,长宵共、永昼分停。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
‐‐《诗渊》第25册从李清照的行实推断,在她偕赵明诚&ldo;屏居乡里&rdo;的第二年,也就是大观二年(1108年),恰好是晁补之闲居金乡的第六个年头,这一年晁氏重修了他在金乡隐居的松菊堂。可能就在这一年,或是下一年晁补之五十六岁生日时,清照偕明诚亲往金乡向晁氏祝贺,从而写了这首从内容到形式都能体现&ldo;别是一家&rdo;的寿词,并很可能是她在《词论》中提出词学主张后的第一次创作实践,但在《漱玉词》中,这类作品不多,加之没过几年,她便亲自尝到了&ldo;长门陈&rdo;和&ldo;临邛卓&rdo;所吃的苦头。将这种苦衷隐括入词,就无法完全遵循她原来对词的&ldo;别是一家&rdo;的规定,从而产生了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均可&ldo;压倒须眉&rdo;的、风格独特含义接近于苏轼的&ldo;自是一家&rdo;的、以《声声慢》为代表的、具有鲜明个性的词中别调。再以后,当她将家国之思摄之人词时,其《渔家做》(天接云涛)和《永遇乐》再也没有作茧自缚的痕迹了,并以其题材内容和语言风格的独特性,遂使《漱玉词》成了独树一帜的&ldo;别是一家&rdo;之作,但这个&ldo;别是一家&rdo;的含义已有所变化。
(四)
诗中有无&ldo;易安体&rdo;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只是诗中的&ldo;易安体&rdo;不曾为他人所标榜和摹拟,代表性篇目也较少罢了。本章第二节所举清照《春残》诗,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这首诗很象秦观笔下的被称为&ldo;诗似小词&rdo;的&ldo;女郎诗&rdo;,由此可以看出,将具有家国之思的诗材加以软化,便可成为诗中的&ldo;易安体&rdo;。
诗中&ldo;易安体&rdo;的另一种类型,可以传主乍到莱州所作《感怀》诗为代表。此系&ldo;缘事而发&rdo;之作,所缘之事是丈失对妻子的冷遇,按清照的词学观点,这当被视为词材。要把它写成诗必须经过一番硬化处理,即把本来是儿女私情,以与袁术和苏拭等人有关的掌故出之,既抒发了其与袁术有某种共同点的悲苦之遇,又能象苏轼那样以达观幽默的态度处之。这比求人写《长门赋》的用心更加良苦百倍千倍。所以心猿意马的&ldo;武陵人&rdo;赵明诚,当曾为清照此举所感动,他在莱州一度不再过那种寻花问柳般的夜生活。白天勤于政事,晚上在静治堂,专心致志地进行《金石录》的编撰。此事给李清照留下了极为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以致赵明诚逝世五、六年后,在她所写的《后序》中,还充满感情地叙及此事。在其悼亡词《南歌子》中,也仿佛暗含着此类难以忘怀的事情。
以往人们对清照这首《感怀》诗的解读,即使知道其中的某些故实,也未曾深究诗人为什么要使用这类故实,对其中含有关于苏拭的掌故从无人发现不说,有的竟说此诗表达了李清照对官场和金钱的厌烦云云。这种捕风捉影般的拔高,一则可能因为对李清照的身世一知半解,二则当是因为不了解李清照的文学思想和她对于诗、词界限的划分有关。这里之所以为李清照的《词论》和被后入效仿的&ldo;易安体&rdo;之间,&ldo;明修栈道&rdo;,指出它们的联系、沟通之点,主要是为了对李清照的文学思想有个系统了解,以对其作品的内容和风格有个总体和实质性的把握。因为&ldo;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rdo;1这也应该成为李清照研究中的一把钥匙。
1毛泽东《实践论》。
第四章&ldo;压倒须眉&rdo;的《漱玉词》对于李清照词的看法曾有霄壤之别。爱之者除了第三章所谈到的侯寘、辛弃疾、朱敦儒,或效仿易安体,或与之唱和外,在评论方面,对《漱玉词》的褒美者尝说:&ldo;词尤婉丽,往往出人意表,近未见其比&rdo;1,&ldo;小词多脍炙人口&rdo;2云云;憎之者可以王的为代表。本来王的对李清照的诗评价很高,谓其&ldo;才力华赡&rdo;,&ldo;当推文采第一&rdo;3等等。同一个王的,一谈到《漱玉词》,他竟说:……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间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措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其风至闺房妇女,夸张笔墨,无所羞畏。1这段话全文的主要意思是说,李清照的词比历来被看作&ldo;淫言蝶语&rdo;、&ldo;侧词艳曲&rdo;者,更不可取,甚至更加可恨。这种极端看法产生的原因,在本书第三章已有所涉及,就是因为王的意气用事,所以此论不值一驳。另一种很有代表性而又发人深思的是这样一种看法: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斑。盖不徒俯视中帼,直欲压倒须眉。2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李清照的词自成一家,不在秦观、黄庭坚之下,它的凝炼超出吴文英,它的清丽可与周邦彦的《片玉词》媲美。她不仅在女子中首屈一指,甚至可以说超过了堂堂的男子汉。李调元对李清照及其《漱玉词》,之所以能够作出如此令人信服的中肯评价,绝不是偶然的。他本人既是剧作家,又是清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他自幼好学,其父在浙江作官,他省亲遍游浙地山水,录金石,访求遗书约万卷,学识渊博,与赵明诚和李清照多有同好。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历任广东学政、直隶通永道。惟因弹劾永平知府得罪权相和珅,曾被充军,历尽坎坷。后以母老回乡,居家二十余年,专力写作。其著述之宏富,冠诸蜀中。就李调元的学殖和人生体验看,他很有条件对李清照其人其作作出切中腠理的评价,遗憾的是他的上述评语还不够具体,其用语尚有某种陈旧之嫌。以下拟从四方面对《漱玉词》作一番新的探究。
1《萍洲可谈》卷中,转引自《李清照集校注》310页。
2《云麓漫抄》卷十四,别下斋丛书本。
3《碧鸡漫志》卷二。
1《碧鸡漫志》卷二。
2字调元《雨村词活》卷三,《词话丛编》第1413页。
一、豪迈调傥的风景词本书第二章提到,李清照在原籍明水曾乘船作溪亭之游。这是当时的风俗,女子十五岁用簪束发叫&ldo;上头&rdo;,上头日要选在天气温和的时节,以便于外出游乐。&ldo;婉娩新上头,湔裙出乐游&rdo;1。看来李清照的溪亭之游,就是这一古老风俗的沿袭,但对溪亭的方位历来其说不一。一说在今济南大明湖,那里是&ldo;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rdo;,它不仅堪与柳永笔下的&ldo;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rdo;的杭州西湖媲美,还有着解不开的生态之谜,即那里至今有草无蛇、有蛙不鸣。如这一奇观彼时己出现,很可能引起天性好奇的李清照的兴趣,大明湖离明水不很远,所以不必完全排除其前往一游的可能性。但可能性更大的是&ldo;溪亭&rdo;当座落在这样的去处:&ldo;历城北二里有莲子湖,周环二十里。湖中多莲花,红绿间明,乍疑濯锦。又渔船掩映,署罾疏布。远望之者,若珠网浮杯也。&rdo;2此间远望泰山,近眺千佛,面向黄河,背倚历史名山华不注,地当李清照的原籍章丘明水东南不远处。这里的景观太诱人了,以致不仅使少年李清照一游再游,还使她获得了最初的词作素材和创作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