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首的正是那个一直被他所瞧不起的前太子慕容顺。只听得他说:&ldo;祸首在此,大家杀了他,为民除害。把他的人头交出去,大唐就会撤兵,咱们就又能过上好日子了!&rdo;
天柱王正要反驳,可嘴刚张开,却只见刀光一闪,他的人头已在地上打滚了。
随后,慕容顺派人向李靖递上降书,表示归顺。这才有了上面的那一幕。
国家已经投降,作为孤家寡人的慕容伏允身边仅剩一千多人,以及一望无际的黄沙。缺吃少穿,缺兵少粮,大家都意识到,靠他们这些人,既无力反击唐军,又很难穿越沙漠投奔他国。就算撞大运没死在沙漠里,又怎知唐军是不是已经在自己的前方排好了阵势?算了算了,唐朝人恨的只是慕容伏允和天柱王,我们不过是一伙小喽啰,拿人钱财,替人办事,应该不会把我们怎么着。
只十来天的工夫,一千多人几乎逃亡殆尽。剩下的几个人是真的绝望了,他们唯一想做的便是保住自己的脑袋。
要保住自己的命,就得委屈可汗大人了。于是,慕容伏允被左右勒死在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剩下人等向唐军投诚。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西海道行军大总管李靖,从且末向长安发来捷报:已征服吐谷浑!至此,对吐谷浑的军事问题全部解决。
大唐太宗皇帝、天可汗李世民于当年5月18日收到报告。经过内部商议,21日发出如下诏书:封慕容顺为西平郡王、吐谷浑可汗,重建吐谷浑汗国,永为朝廷屏障;命且末道行军总管李大亮率兵支援,帮助慕容顺巩固政权。
第二十六章父子陌路
虽然征服了吐谷浑,但远在长安的李世民并没有时间去高兴。因为五月六日,已经中风一年多的太上皇李渊去世了,享年七十岁。
李渊与李世民,曾经父子情深,但随着李家统治区域的不断扩张,随之而来的除了荣华富贵,还有就是感情的淡漠。一切人都不可信,只有权力最亲近。李建成、李元吉血溅玄武门,李渊也被迫主动让位给双手沾满亲兄弟鲜血的李世民,并做了九年太上皇。
李渊&ldo;禅让&rdo;退位之后,就变成了现代英国女王或是日本天皇的角色,除了偶尔出席宫廷宴会和各种仪式外,再也没有多少其他的正式活动。
太上皇李渊的生活状况到底如何?正史没有相关记载,但我们还有其他资料可寻。
贞观七年(公元632年),监察御史马周向李世民送上了一份奏折。这份奏折的内容比较多,还有些批评李世民赏罚不当的情况在里面,就不一一抄录了,但这份奏折中的一些建议,反映了李渊父子当时的关系状况。
在整个奏章中,涉及李渊的部分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东宫在长安城中央,大安宫在皇宫以西。这两处的格局规模,都要比陛下的寝宫来的简陋狭小,百姓们皆以此为憾事。建议对大安宫进行修缮和扩建,使之更加雄伟和高大,以符合人们的希望。
点评:这些内容乍一看,像在说工部尚书的工作内容,但实际上却大有讲究。
东宫,是皇太子的住处;而大安宫,则是太上皇李渊退位后的住所。
皇太子是未来的皇帝,是现任皇帝的儿子,比父亲住的地方小一些,简陋一些,很正常,也符合&ldo;父为子纲&rdo;的要求。而太上皇李渊住的地方也比较简陋就不太好交代了。毕竟那里面住的可是皇帝的亲爹,儿子住的金碧辉煌,老爹则窝在小破房子(相对而言)里,多少有点不符合伦理纲常。而且,居然破到了&ldo;百姓们皆以此为憾事&rdo;的地步,可见寒酸的程度。
马周这话,就是想提醒李世民:太上皇住的太差了,京城内众人皆知,很不好听,要采取些补救措施。至于把东宫也放在一起提及,我认为是拉来当垫背的,&ldo;太上皇&rdo;三个字,很可能在当时的李世民看来属于敏感字眼,如同&ldo;秃&rdo;、&ldo;贼&rdo;之于朱洪武一般。把儿子和老爹的住处一并说下,可以淡化这种危险,也更容易被接受。
二、太上皇年岁已高,陛下应该早晚陪伴,伺候饮食。
点评:这句话貌似很简单,建议李世民多去尽孝心,好好照顾老头子。但细究起来,关键在于&ldo;应该&rdo;两字。
应该,指的是应尽的义务。隐藏的含义就是李世民没有这样做,进一步说就是李渊两个儿子和多个孙子被杀,其余的亲人和老相识也很难去他那儿串门,孤独的李渊非常需要自己的儿子能够多多地去看望他。而事实上李世民应该没有这样做,或者去的次数太少。这就很能说明当时李渊和李世民之间的关系已相当冷淡。
上文提到大安宫在皇宫西面,两地不是海角天涯,也不是千里之外,李世民仍然不怎么去探望父亲的行为,进一步佐证了两人的隔膜有多深。
三、陛下打算去的九成宫距京师三百余里,太上皇有时忽然思念陛下,陛下如何赶得回来?而且陛下去避暑了,却没有想到太上皇还留在火炉般的宫中。陛下自己住的凉爽,对于照顾父母冷暖的人之常情没有做到,恐怕心中难以安定吧?
点评:这一条就说的很直白了,后面甚至有些不恭的成分在里面。
九成宫,是李世民修建的避暑地。这条意见直截了当地指出了李世民光顾自己快活,不管六十多岁的老父亲在高温下煎熬的&ldo;不良行为&rdo;。当然,马周同志的语言艺术还是很强滴,他没有像魏征那样指着鼻子痛斥皇帝的不孝,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即父亲思念儿子,而不是儿子探望父亲的角度阐述了这个问题,给李世民铺好了一个很棒的台阶可下。他希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皇帝接受自己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