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影响中国历史的100本书 > 第30章(第2页)

第30章(第2页)

知行问题是《传习录》中讨论的重要问题,也反映了王阳明对朱熹以来宋明道学关

于这个问题讨论的进一步研究。

朱子主张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王阳明提出的&ldo;知行合一&rdo;虽然继续了朱子重行的

传统,但是批判了朱子割裂知行。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乃是由心即理立基,批评朱子也

是指出他根本上是析心与理为二。他说:&ldo;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

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rdo;&ldo;知行合一&rdo;的含意是说知行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知是

心之本体的良知;良知充塞流行、发而为客观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就是行。由这个认识

出发,如果知而不行那只是不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行本是紧密相联的,

因此有知行合一之说。在当时社会上、在理学发展中的确有知而不行的情况存在。王阳

明的知行合一对时弊有纠偏的意义。但是他强调知行合一说不是仅仅针对时弊提出的,

它首先是要说明&ldo;知行之本体&rdo;。知行合一说强调道德意识本来就存在于人心中,这是

道德的自觉性。它也强调道德的实践性,认为道德方面的知不是关于对象的知识,而是

道德的实现。知行合一也有一般认识论方面的意义,但它首先讲的是道德修养,对于后

者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没有深入研究。

王阳明的&ldo;心即理&rdo;、&ldo;致良知&rdo;、&ldo;知行合一&rdo;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

他说:&ldo;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rdo;人心能够

知晓行为的善恶,也能自觉地去为善,这就是本心的&ldo;明觉&rdo;,这是对程颢思想的发展。

《传习录》中对人心的&ldo;虚灵明觉&rdo;有很多讨论。若要全面正确地把握王阳明&ldo;心外无

理&rdo;及其他学说,深入地研究他的这些讨论是十分必要的。正因为人心的本质是理,并

且人能自觉到这种道德意识,所以人不需通过外物去认识本心之理,外物之理只是人心

的表现。格致的工夫不是去认识外物,而是去掉本心的私欲之蔽。人心的明觉在程颢和

朱熹处都有论述。读者在读《传习录》时应明了王阳明和他们的联系与区别。

应该承认王阳明以上的这些思想的确为人性善作了本体论的说明,有其历史意义。

但也一定要看到,他的学说对人性恶的原因研究不够。虽然他的学说在明代下层人民中

亦有影响,但仍不能说它有较大的普泛性。王阳明也注意到过&ldo;利根&rdo;和&ldo;钝根&rdo;之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