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影响中国历史的100本书 > 第30章(第1页)

第30章(第1页)

国封建社会后期思想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

16 《传习录》

&ldo;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

行合一之教&rdo;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阳明)

的语录和论学书信。&ldo;传习&rdo;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rdo;一语。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

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

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ldo;四句教&rdo;。

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

理学。《传习录》中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了这些立场和观点。

&ldo;心即理&rdo;本来是陆九渊的命题,《传习录》对此作了发挥。王阳明批评朱熹的修

养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事外物之合天理与至善。王阳明认为&ldo;至善是心之本体&rdo;,

&ldo;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rdo;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

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从这个原则出发,他对《大学》的解释与朱熹迥异。

朱子认为《大学》之&ldo;格物致知&rdo;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之&ldo;全体大

用&rdo;。王阳明认为&ldo;格物&rdo;之&ldo;格&rdo;是&ldo;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rdo;。&ldo;意之本

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rdo;。&ldo;知&rdo;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

是&ldo;良知&rdo;。他说:&ldo;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

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

致知也;

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rdo;在他看来,朱子的格物

穷理说恰恰是析心与理为二的。由此可见,王阳明的&ldo;心即理&rdo;的命题主要是为其修养

论服务的。致良知说是对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发展。王阳明的心即理的思想也有我们一

般意义上的本体论的含义。然而,如果偏重从本体论研究它,就会忽视它在王阳明修养

论中的基础意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