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王看到赵王端正了态度,才收回自己的目光。然后对着下方的杨叔达道:&ldo;山东左参政张敬宗联和山东十几位官员上书山东出现重大水灾,百姓流离失所。本王倒是想要知道,这山东究竟是如布政使杨大人说得那样安居乐业呢?还是流离失所呢?&rdo;
第159章右参政
端王的话落后,屋内一片寂静。
杨叔达顶着端王摄人的目光,冷汗从额头上不断冒了出来,双腿也止不住地发抖。他上一刻还在庆幸,认为端王问出他这句话,问他山东的情形,定然是对山东的情况一点都不了解。虽然他也听说过端王的赫赫威名,但是不以为意。毕竟,这里是山东,他在这个地方经营了这么多年,他认为只要是他愿意,瞒住端王这些外来的大员还是不难的。
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张敬宗等人的联名折子真的送达了天听,而端王极有可能就是为此事而来,这个时候了,他也没有办法继续骗自己了。
端王,恐怕就是为了山东的灾情而来。
他所做的事情,恐怕已经上达天听了。他的仕途,或者说是他的性命,恐怕就要到头了。
杨叔达看了看身上这身三品大员的官服,努力稳住自己。他,现在不是还穿着这身官服不是吗?而端王只是问话,并没有在一开始就将他革职查办。这一切就意味着此事还有回旋的余地,对了,他还有晋王殿下。他每年将自己所得钱财的绝大部分都孝敬给了晋王殿下,晋王很需要他为其提供钱财,应该不会弃他于不顾的。
杨叔达努力让自己稳住心神,然后对着端王回禀道:&ldo;回端王爷,山东确实遇到了一些水灾,但是微臣已经组织各郡县的官吏进行救灾,且灾情并不严重,只是有些轻微的水患而已,所以下官便没有上报朝中,实在是这点水灾,山东自己便可解决。还望端王爷明察,体谅下官的一片忠心啊。&rdo;
端王听到杨叔达的花,眼中闪过一丝冷光。都到了这个时候,杨叔达依旧能面不改色地谎话连篇,这当真是打量着他什么都不知道呢。还是仗着自己背后有依仗?
朝中之所以没有直接下令将其直接革职下牢,就是因为有人反对,毕竟杨叔达是山东的布政使,山东品级最高的官员,山东的一切政务都又其提调。这样的一个封疆大吏,不能仅凭张敬宗等人的一面之词就罢免一个三品布政使,这样做得话,未免使那些各行省的地方大员人人自危,心生惶恐。所以,朝中主张先不罢免被张敬宗等人弹劾的山东官员,等他来到山东探查清楚之后再处置也不迟。这也就是杨叔达能够站在下方,身着官服继续回话的原因。
朝中以及天和帝同意这样的决定,大部分是出于稳定地方大员的心以及避免冤案的残局。毕竟,这朝堂争斗错综复杂,人心更是善变诡谲,互相攻讦者太多,冤案也太多。但是就现在的情况来看,杨叔达绝对不可能是冤枉的。
&ldo;是吗?&rdo;端王冷声道。说完后,也不管杨叔达和下面的官员怎么想,然后又问道:&ldo;张敬宗张大人在哪里?&rdo;
&ldo;回端王爷,张大人近日身体不佳,已经连续一个月不能下床,所以告假了,无法前来。&rdo;杨叔达听到端王的话,尽量让自己稳住心神,然后连忙回道。
&ldo;是吗?张大人已经一个月不能下床了,那其手上的政务都是怎么处理的?&rdo;端王听到杨叔达回答的关于张敬宗的去向,眼中一闪,好似随意地照例问道。
&ldo;回端王爷,左参政张大人的一应政务,现在由右参政马文本马大人一同负责。&rdo;杨叔达回道。布政使下设左右参政,两人协同管理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名等事,左参政无法理事,其身上的政务自然是由同级别的又参政一同管理。这是约定成俗的事情。
&ldo;下官马文本参见端王爷,参见赵王爷。&rdo;杨叔达身后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男子站了出来,参拜道。
&ldo;嗯。&rdo;端王看了眼下方站着的这位右参政,饶有兴趣地打量着下方站着的这个清瘦地,看着十分精神地官员。这位右参政,可是一位十分有意思地人。据他所知,这位右参政并不是杨叔达一系的官员,且张敬宗等人弹劾地官员中也没有此人的名字,但是其却可以在杨叔达架空张敬宗后,将政务揽到自己手。更重要的是,杨叔达竟然不反对,而且从今日其对马文本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其似乎对其颇为倚重的样子,这就十分有意思了。
杨叔达费劲心思架空张敬宗,一是为了其贪污河道银两的时候行事更加方便,没有阻碍。但更多的是为了让山东成为其的一言堂,想将张敬宗架空后,将左参政手中的政务换成自己的人来管理。而这最后的结果,俨然是没有达到其的目的,但是其却没有半点不情愿的样子,且对马文本的态度很是友善,这其中的故事便耐人寻味了。
&ldo;马大人辛苦了。&rdo;端王对着马本文点了点头。
&ldo;谢端王爷体恤,这是下官应尽地本分。&rdo;马文本很是恭敬地照例回道。
&ldo;好了,今日的时辰也不早了。&rdo;端王对着众人言道:&ldo;之前本王已经命人将传召各州郡的官吏,后日前来齐州府,不知杨大人可有通知到?&rdo;
&ldo;已经通知下去了,端王爷放心。&rdo;杨叔达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