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美国人眼里的清朝人形象 > 第20章(第1页)

第20章(第1页)

我们已经看到光绪皇帝是怎样行使自己的大权的。也许作为一个变法者,他的某些做法很不明智。然而,在中国的改革史上,光绪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因为他开了风气之先,他是晚清历史上真正想变法自强的皇帝。他与咸丰皇帝截然不同。我们知道,咸丰驾崩之前把摄政大权交给了八大臣,而他自己却荒淫无度,与大国之君应有的样子相去甚远。

光绪皇帝也有一些弱点,但他绝不是疏于国事、荒淫奢侈的亡国之君。他把朝廷的安危、百姓的祸福时刻放在心上。

光绪皇帝感到,要想了解反对意见,看到事情的正反两个方面,实非易事。于是,他在第四道上谕里要求保守派呈上对变法主张和措施的反对意见。为广开言路,光绪皇帝还改上海《时务报》为官报。他惟恐这些还不能让人们畅所欲言,又在第二十二道上谕中要求大臣上书言事,并要求呈给他的折子必须原封不动地交到他手中。

恰在此时,礼部主事王照上书言事,建议剪掉辫子,改穿西服,立基督教为国教,设立国会,并请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到日本游历。两位礼部尚书拆开奏折,对王照出言之坦率深感惊讶。他们把王照找来,命令他收回奏折,王照不答应。他们于是伙同四位礼部侍郎在王照的奏折中夹进&ldo;私货&rdo;,将其串通拟就的奏疏交给了皇上,并控告王照&ldo;登堂咆哮&rdo;,对皇上不恭。

或许因为礼部六堂官未原封不动地进呈王照的奏折,或许因为他们企图阻挠士民上书言事,总之光绪随即又颁布了一道圣旨,说明他为什么要求上书言事者要原封不动地进呈,并责令礼部六堂官解释&ldo;登堂咆哮&rdo;为何意,就好像他没有看懂奏折一样。然后又命令将这六堂官交给部议处审理,相应定罪,并告诫部议处,如若惩戒不够严厉,皇上将迁怒部议处。

部议处最后决定将礼部六堂官降三级调用,而光绪皇帝重新裁定了这一决定,将六人全部革职。然而,这一裁决是光绪变法夭折的开始。

在维新变法前的两个月,正当光绪为了推行他的变法措施步履维艰地拼命挣扎的时候,慈禧太后一直在颐和园逍遥自在地避暑。对光绪皇帝所做的一切,她不发表言论,也不采取任何行动,好像没有表现出任何反对变法的意思。

只要光绪皇帝致力于启用新人,来自保守势力的阻挠就不会那么大,变法维新之士当然也会竭尽所能拥护皇上。这场变法运动所涉及的范围之广,实在是很难估计。由于光绪皇帝采取了一系列变法措施,在抵抗洋人入侵情绪很高的湖北省修建了一条连接大江南北的铁路。山西省的矿产资源和满洲里的木材资源得以开发。在变法期间修建的铁路已成为全中国贸易和运输的主要干线。

光绪皇帝颁布的第五道上谕是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启用新学。这道上谕一经颁布,信件、电报就如雪片一样从全国各地飞向京城,要求进入京师大学堂读书,有些信件还附寄上了学费。在这些趋之若鹜要求到京师大学堂读书的人当中,有光绪皇帝老师的孙子,有已经通过了科举考试的读书人,有身居官职的人,还有那些尚未通过科举考试的富家子弟。

很多官宦人家来请我们的毕业生去教英语。一位毕业生被请去给李鸿章的孙子教英语,还有一位被请去教宗室王公的儿子们学英语。

然而,就像上谕第二十一、二十四、二十六道所宣布的那样,光绪皇帝裁减机构、冗员以压缩开支,革除抗旨犯上之顽固官吏时,举国上下一片抱怨之声。按照第二十三道上谕,被革职的礼部六堂官,连同为他们求情的其他一些官吏,一起到颐和园找慈禧太后,把情况向慈禧一一禀报,说皇太后一手扶起来的光绪皇帝如今竟然要把大清帝国引向灭亡之路。他们请求太后再度训政,掌管国家大事。

慈禧太后郑重其事地听着他们的禀报。别人向他禀报什么事情时,她一向这副郑重其事的样子。然而,听完了这些人的禀报,她就打发他们回家了,至于她是什么态度,要采取什么措施,她没有任何暗示。

光绪听说这些人到慈禧那里禀报了,便立即派特快信使召袁世凯进宫。袁世凯进京后,光绪命令他火速赶回天津,除掉他的上司,直隶总督荣禄,并把他手下的一万两千五百人的部队火速调到北京,包围颐和园,不准任何人出入,囚禁慈禧太后,以便皇上能够继续推行他的维新变法大业。袁世凯在光绪皇帝面前把自己装成一个忠臣,对光绪皇帝说:&ldo;新进诸人,固不乏明达勇猛之士,但阅历太浅。办事不能缜密,倘有疏误,累及皇上关系极重,总求十分留意。&rdo;他想给皇帝造成一种假象,把泄密的责任推给别人。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光绪在政治手腕上跟慈禧太后相差有多远。当初,慈禧任命袁世凯时,就任命顽固派的荣禄为袁世凯上司。这样一来,袁世凯虽掌握军权,但并不敢轻举妄动,他的一举一动都必须禀报荣禄,并征得荣禄的同意,因此光绪皇帝这道命令就很难实施了。假如袁世凯一味按照光绪的旨意行事,他就会犯下谋杀上司和叛国这两条&ldo;十恶不赦&rdo;的大罪。他看在慈禧太后一手提拔他的份上,又考虑到慈禧太后已经统治中国达三十七年之久,假如他按照皇帝的意思办事,囚禁了慈禧太后,他绝没有好下场。不仅如此,假如他奉了光绪之命,守旧势力会说他图谋造反,觊觎帝王之位,然后顽固势力就会以此为借口,集结一支十倍于他的部队,将他和他那支一万两千五百人的军队碾成齑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