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美国人眼里的清朝人形象 > 第19章(第1页)

第19章(第1页)

我问这位翰林:&ldo;你对此事有何看法?&rdo;

&ldo;这可是大清有史以来最大的变革之举了。&rdo;这位翰林并不是一个激进的变法者,然而他和满清的许多官员一样都在关心着这个国家的存亡。沧海桑田,两河流域、巴比伦、埃及、古希腊、罗马等地的文明都已湮没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之中,只有古老的中华文明,虽然历经风吹雨打,虽然只是在艰难中缓缓前行,但还算是存留下来。像他这样的进步官员在晚清的满朝文武官员中从来都是不多的。

北京的官报每天都登载变法的消息。没过几天上面就登出了二十七道上谕,从六月十一日到九月二十日上谕共下了一百一十多道。下面我简要地列举一些光绪皇帝的上谕,读者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他变法自强的雄心壮志:

1设立京师大学堂。

2派宗室的王公大臣出国游学,研究欧洲、美国的政治制度和情况。

3鼓励发展艺术、科学和现代农业。

4光绪皇帝表示愿意倾听保守派对变法和维新的反对意见。

5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

6严查企图阻挠创办京师大学堂的人。

7加速修建芦汉铁路。

8采用新法训练海军、陆军。八旗、满、蒙、汉军也一律采用洋枪,&ldo;按照泰西兵制,更定新章,认真操演&rdo;。

9在各省设立农务学堂,让农民学习改进耕作方法。

10命令学习引进西方的专利和版权法律。

11命令军机处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上报军事改革的情况。

12鼓励发明创造和科技著作。

13保护、鼓励工商业。

14各省书院一律改为中学、西学兼授的学堂。

15设立铁路、矿务局。

16鼓励办报,禁止官吏阻挠言路。

17设立水师学堂,修造训练船只。

18要求各部大臣及地方官员辅助皇帝的改革事业。他甚至是在哀求他们尽力去理解他的变法措施并能辅助他变法维新的努力。

19中国驻外公使须设立学堂,方便中国学童在外国学习中华文化。

20在上海设立招商局,鼓励贸易。

21裁撤京城里六个无用的衙门。

22广开言路,官民愿意上书者均可将奏折密封后呈奏给皇帝。

23两位礼部尚书以及四位礼部侍郎因私自拆开奏折,违背圣旨而被革职。

24裁撤督抚同城的鄂、滇、粤三省的巡抚,精简机构,节省开支。

25设立学堂,传授茶叶栽培、蚕丝制作技术。

26撤驿站,在北京设立邮政局。

27学习西方,改革财政,编制预算、结算。

以上我简要列出了光绪皇帝当时颁布的诏书。对清政府这次维新变法运动感兴趣的人可以从中看到光绪皇帝多年的学习对他的思想产生的影响。这些诏书在很短的时间一古脑儿地颁布下来,但仔细研究一下,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果这些措施真正付诸实施的话,中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假如光绪皇帝能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就像他成功地设立京师大学堂一样,将这些诏书逐一付之实施,而且假如朝中要员及各省官员都能真正奉旨行事,真正理解皇上&ldo;欲图之大事&rdo;,那么中国在学习西方这个问题就不会落后于日本了。

圣旨一道道颁布下来,我这位翰林朋友的害怕、担忧也与日俱增。皇上训斥了那些企图阻挠设立京师大学堂的大臣。

一天,我的翰林朋友来找我,告诉我他必须离开京城了。

&ldo;为什么这么快就走?&rdo;我问他。

他说:&ldo;皇上如果真的这么突如其来地变法,肯定要惹大麻烦的。&rdo;

这位翰林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光绪皇帝刚刚颁布了这二十七道上谕的第六道。假如光绪皇帝的亲信谋士都有敏锐的洞察力,能预见到皇帝仓促行事所带来的后果,那么他们当初会不会力谏皇帝谨慎行事呢?中国一直雄踞东方诸国之首,对这样的一个泱泱大国,有些国家愿意与之亲善,有些则把中国视为潜在敌人。然而,在甲午海战中这样一个泱泱大国为日本所挫败,尊严扫地,昔日辉煌已荡然无存,好像是一个病入膏肓的巨人。想想这些,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位二十七岁的年轻皇帝对恢复大清帝国昔日的荣耀那么急切了。

光绪皇帝急于变法的另一个原因是欧洲列强争相蚕食中国国土。就在维新变法前不久,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被杀。

德国人以此为借口,派出舰队侵占了山东港口胶州湾,并且强占了五十英里的土地。他们似乎还意犹未尽,又要求在山东修筑铁路,开发矿山,并强迫中国向被杀传教士的家属做出赔偿,重新修建被毁的教堂和相关房舍。中国遂求助于俄国,俄国也表示将保护中国对付一切入侵之敌。然而,俄国不仅没有帮助中国,反而要求中国割让两年前没有割让给日本的两个港口及周边领土。英法两国也不甘示弱。法国要求中国割让广州湾和周围的领土。英国要求中国割让威海卫,因为英国人认为,威海卫是防守渤海湾对岸&ldo;俄国熊&rdo;必不可少的据点。至于为什么英国人还要中国割让香港周围四百里的陆地、水域,光绪皇帝就觉得很难理解了。

慈禧太后把权力移交给了她的侄子光绪皇帝时,就像在险象丛生的路上教儿子学开车的父亲一样,她手里握着缰绳跟在后面。很多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例如,不论她在宫里还是在颐和园里,光绪每隔五天必须向她请安。她手里还攥着一些大权,这样朝中大员除了&ldo;谢主龙恩&rdo;外,时刻也不敢忘记还有一个太后。光绪十八岁时或许还听任慈禧的摆布。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他开始觉得厌烦,要求自主地处理国家大事。慈禧太后表面上也答应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