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兽医传染病学pdf > 肉毒梭菌毒素中毒症(第1页)

肉毒梭菌毒素中毒症(第1页)

肉毒梭菌毒素中毒症(botulism)是由于肉毒梭菌毒素进入机体后引起人和多种动物的一种以运动神经麻痹为特征的中毒性疾病。

动物的发病多因食入含毒素的高蛋白腐败性饲料所致。

本病分布于全世界,我国北纬30°~50°之间的西北地区较多发生。

【病原】

肉毒梭菌(Clostridiumbotulinum)为梭菌科(Clostridiaceae)、梭菌属(Clostridium)的成员,是两端钝圆的大杆菌,长4~8μm,宽0。6~1。2μm。

一般单个或成对存在,有时可形成短链。

革兰染色阳性,周身有鞭毛,无荚膜,能形成芽胞,为腐物寄生型专性厌氧菌,对营养要求不苛刻。

在适宜条件下可产生并释放一种蛋白神经毒素——肉毒梭菌毒素,它是迄今所知毒力最强的毒素,对人的最小致死量为10??mg,1mg纯毒素能致死4×1012只小鼠。

依据培养特性,可将其分成4型(I、Ⅱ、Ⅲ、IV),依据毒素的抗原性不同分成8型(A、B、Cα、Cβ、D、E、F、G)。

引起人类中毒的血清型主要是A、B和E。C、D两型毒素主要是动物中毒的病原。

其中C、D、E、F型毒素被蛋白酶激活后才显示出毒性。

肉毒梭菌毒素的分子质量约为150000u,通常以毒素分子和血凝素载体构成的复合物形式存在。

肉毒梭菌毒素不耐热,在80℃经30min或者100℃经1min可被破坏;能耐pH3。6~8。5,对胃酸和消化酶都有很强的抵抗力;在动物尸体、骨头、腐烂植物、青贮饲料和发霉饲料以及发霉的青干草中,毒素能保存数月。

【流行病学】

各种动物对肉毒梭菌都敏感,其易感性大小依次为:

单蹄动物、家禽、反刍动物及猪,犬、猫少见。

兔、豚鼠和小鼠都易感,貂也有很高的易感性。

肉毒梭菌芽胞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动物肠道内容物、粪便、腐败尸体、腐败饲料及各种植物中都经常含有该菌。

自然发病主要是由于摄食含有毒素的食物或饲料引起,患病动物(人)一般不能将疾病传给健康者。

本病的发生除有明显的地域分布外,还与土壤类型和季节等有关。

在潮湿、厌氧、18~37℃的适宜条件下或者在动物尸体、肉类、饲料中该菌可大量繁殖产生毒素,人和动物食入毒素引起发病。

另外,肉毒梭菌芽胞经食入、吸入或创伤进入人和某些动物体内也可引起中毒。

在缺磷、钙的草场放牧的动物有舐啃尸骨的异食癖,更易于发生中毒。

饲料中毒时,因毒素分布不匀,以膘肥体壮、食欲良好的动物发生较多。

本病的流行多见于放牧盛期的夏、秋季;毒素在饲料中能保持较长时间,故在冬季偶有发生和流行。

【致病机制】

肉毒梭菌毒素被摄入体内后,经胃和小肠黏膜进入淋巴和血液,随血流到达外周神经,作用于神经肌肉结合点,抑制了乙酰胆碱的释放而阻断了运动神经冲动传导,因而使运动神经麻痹。

该毒素还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延脑神经核和脊髓神经细胞)导致呼吸肌麻痹,动物因窒息而死亡。

【临床症状】

各种动物肉毒梭菌毒素中毒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主要为运动神经麻痹所致。该病几乎没有潜伏期,采食含毒素饲料后在肠道吸收而出现症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