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近代中国史纲要电子书 > 第26章(第1页)

第26章(第1页)

裕谦殉难,道光派另一皇姪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奕经为扬威将军,鼓励沿海团练乡勇,修筑土堡,坚壁清海,厚赏捐资助饷绅民,征调及于九省(实仅一万一千人),江苏、天津、盛京各派大员负责,大有举国动员之势。凡此均非一朝一夕所克收功。奕经沿途逗留,勒索供应,四个月后,始于一八四二年二月抵达绍兴。一如奕山,他毫无战意,但上谕屡催进兵,不能不战。三月十日(正月二十九日)黎明,水陆兵勇三万余人,三路进袭,一支突入宁波城内,复被击退。一千二百余英军追击至宁波以西的慈谿,双方发生交手战,副将朱贵以下死伤近千,英军死伤约二十余人,数月来的反攻准备,彻底失败。

英军得到增援后,放弃宁波、镇海,进向杭州湾的军事要地乍浦。该地守军约六千余人,驻防的副都统疑忌汉人,军民不和。五月十八日,英军登陆,陕甘兵及部分旗兵奋勇抵抗,终未能挽救乍浦的命运。战殁者六百余人,男女平民被杀者七百余人,英军官兵死十三人(内有上校一人),伤六十二人。六月初,英舰抵吴淞口外,守军约万人。十六日晨,战斗开始,两小时后,两江总督牛鉴仓惶遁走,江南提督陈化成阵亡,吴淞、宝山俱失。上海官兵弃城而逃,英军大掠四天后退走。

英军以华北酷寒,如果战争旷日持久,诸多不便,所以不再直趋大沽,改向气候温暖而富庶的长江下游进兵。不惟利于长期作战,且可截断南北交通。北京亦顾虑到英军入江,阻止漕运。英军攻击的目标,正为长江运河交叉点的镇江及江南名都金陵。七月初,英舰五十余艘,轮船十余艘,运输船五十余艘,官兵约九千人,自吴淞溯江西上。江阴要塞守军窜散,英舰平安通过,遂至镇江。镇江驻军约五千人,城内为旗兵,城外为绿营。驻防副都统海龄自闻乍浦、吴淞不守,惊惶失措,纵兵杀害汉人,指为汉奸,民情汹汹。七月二十一日,英军六千六百余人击败城外驻军,越城而入,与一千五百旗兵巷战,英军死伤一百七十余人,旗兵约六百人,居民自尽,被杀者尤众,全城遭受焚掠,一片废墟。镇江对岸的扬州绅商,惶恐万状,接受了英军五十万元的勒索,作为不占领的交换条件。但镇江、扬州人民不为之屈,纷纷抵抗。八月四日,英军直逼南京。

第四节 中国境遇的初变

一、南京条约

英国有其坚定的政策,清廷并无一贯态度,战和不常,根本所在,为既不知己,又不知彼。开始虽无心启衅,终于步入战争。定海失陷。京畿危殆,转趋于和。因有所不甘,复行进攻。进攻失败,被迫屈服。不料对方不肯罢手,不得已出而应战,仍然不利。定海再陷,镇海、宁波续失,原本主战的浙江巡抚刘韵珂感到舍和之外别无他途,请起用前在浙江曾与英人办过交涉的伊里布前来安抚,北京不准。一八四二年初,湖北南部乱起,继之奕经反攻大败,杭州震动,刘韵珂再就士气、火器、人心、饷需各方面力陈危机,请妥协办理,续恳派伊里布来浙,否则&ot;安保此外不另有不逞之徒,乘机而起&ot;。道光只好如其所议,调耆英为杭州将军,授以钦差大臣,命伊里布随往。自林则徐、邓廷桢革职治罪以来,道光所用以主持外交军事的大员,几均为满人,或蒙古人,最后当折冲之任的耆英亦为满人。在此情势之下,汉人虽-不必胜过满人,而道光似不无将抚议大任授予他认为最忠实的满人,以消弭汉人招致的祸难之意。

耆英所恃的是伊里布,伊里布所恃的是他的家人张喜。张喜曾代表伊里布去过定海,见过义律,促成浙江停战。耆英甫至杭州,即得乍浦陷落的警闻,初由伊里布去书,商请停战通商,继由两人共同照会,英方答覆必须接受全部要求。这时英军已入长江,扬言将攻南京、天津,直抵北京。道光既恐惧,又愤慨,卒于镇江失陷之后,允许国交平行,割让香港,增开口岸,授耆英、伊里布以和议全权,惟不肯赔款。

英军抵达南京,两江总督牛鉴乞和,璞鼎查答以倘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到后,能如所请,可不攻城。八月八日,伊里布先至,派张喜两赴英舰,晤见翻译马儒翰(johnrorrin),&ot;允照所请办理&ot;。耆英到后,璞鼎查限八月十四日定议,否则开炮攻城。十七日,江宁布政使黄恩彤与马儒翰已将条文商定。二十二日,道光全部允准。耆英、伊里布、牛鉴曾应璞鼎查之邀,登英舰拜访,璞鼎查亦上岸答拜。

八月二十九日,条约正式签字,通称为南京条约,中国名之为&ot;万年和约&ot;。中文本系由英人译成,文理不甚通顺。主要事项为:准英人携眷居住;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贸易,派设领事;香港给与英国;赔偿烟价六百万元、商欠三百万元、兵费一千二百万元,共二千一百万元,1先付六百万元,余于四年内交清;准英人在港口自由贸易,不经行商;释放被禁英人,宽免与英人有来往之中国人;进出口税饷秉公议定则例;英国货物按例纳税后,中国商人可遍运内地,不得加重税例;两国官员用照会往来,中国允准和约施行,英兵退出长江;定海、鼓浪屿须俟赔款全数付讫,港口开关后方撤。

此次谈判耆英等&ot;拱手受盟,一词莫赞&ot;,有要价无还价。关于鸦片问题,自琦善以来,已置之脑后,道光的谕旨中不提,条约中一字不见。璞鼎查劝中国开禁征税,黄恩彤答以&ot;姑俟再商&ot;,他和耆英等预料道光为了颜面,不会正式弛禁,不如不闻不问。九月初,道光将条约批准,惟仍认为尚有须待斟酌之处。经耆英与璞鼎查互换照会,阐明以后商欠,官不代偿,英不庇匿奸民,如中英人民涉讼,&ot;英人归英国自理,华民由中国讯究&ot;,亦即英人享有治外法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