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彭加木失踪之谜 > 第91章(第1页)

第91章(第1页)

在彭加木失踪一周年之际,1981年6月19日,中国科学院给中共中央书记处写了报告,在报告中把彭加木失踪定为&ldo;不幸遇难,以身殉职&rdo;。

1981年7月20日,中国科学院第36期简报发表《彭加木同志罗布泊考察遇难寻找工作已经结束,近期将举行追悼会》,对搜寻彭加木工作进行了总结,并且对彭加木作出全面评价:

我院新疆分院副院长、上海生物化学所研究员彭加木同志去年六月十七日在新疆罗布泊洼地进行科学考察时不幸遇难,已经一年。经报请国务院批准,拟于近期在上海举行追悼会。最近,新疆分院就彭加木同志遇难和寻找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现摘要刊登如下:

罗布泊洼地是我国古代沟通东西方文化的&ldo;丝绸之路&rdo;的要冲。对这块既有考古价值又有丰富资源的宝地,近百年来中外科学家都十分感兴趣。由于环境恶劣,交通困难,长期以来一直未进行过系统的科学考察。彭加木同志知难而进,一九六四年曾到罗布泊西南边缘的米兰进行过考察。一九七九年初冬,又进入罗布泊北部及楼兰古址一带作初步踏勘。一九八○年五月九日,他带领一支由化学、水文地质及从事动植物研究的各类专业人员和后勤、通讯联络人员共十一人组成的综合考察队,第一次进入罗布泊作试验性考察。从五月九日到六月十六日的一个多月中,考察队有四次比较大的行动,克服重重困难,行程几千公里,胜利地穿过了罗布泊湖盆,比原计划提前二十多天完成了第一次考察任务。为了多做一些工作,给下次考察创造更好的条件,彭加木同志提出利用余下的时间,再作一次东进考察。考察队六月十一日从米兰出发,一开始就遇到了大风高温,风沙弥漫,热浪滚滚。夜间刮大风,帐篷经常被吹翻,同志们不得不一人抱一根柱子坐待天明。六月十六日,考察队到达库木库都克附近时,汽油和水只能再维持两天了。经过联系,国防科委二十一基地同意给予支援。但彭加木同志希望能自力更生解决用水,以减轻部队运水的负担。因此,当六月十七日上午同志们在帐篷内休息时(六昼夜没有很好休息,都很疲困),他不顾疲劳,冒着五六十度高温,毅然独自一人外出找水,不幸遇难。

事件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切,多次指示要尽最大努力设法寻找彭加木同志。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指示下,在总参、国防科委,兰州、乌鲁木齐部队的大力支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军区的直接领导下,由我院新疆分院与当地驻军协同配合,组织专门力量,从六月十八日到十二月二十日,以彭加木同志遇难地点库木库都克为中心,在东西长二百公里、南北宽二十公里的范围内,采取地空配合、点面线结合以及大密度的耕地式仔细寻找等方式,先后组织了四次大规模的寻找。直接参加寻找的(不包括负责后勤物资供应的空中、地面运输的人员)有二百四十多人,四次在现场寻找的时间累计为六十六天。出动大小汽车六十六辆,出动飞机二十九架次。飞行约一百小时,寻找的面积累计为四千多平方公里。此外,兰州军区还曾专门派出部队到甘肃后坑一带寻找。在第三次寻找中,公安部还曾派上海、南京、山东省市有经验的公安干警携带警犬参加了现场寻找。

对彭加木同志遗体的寻找工作,各方面都尽了最大努力,无论从寻找的时间、规模、使用手段,还是从投入的人力、物力来说都是空前的,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学事业和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关怀和爱护。但是,除第一次寻找中,在出事地点东北方向大约十公里处发现彭加木同志脚印、坐印及一张糖纸外,没有发现其他线索。据记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类似事件,但大都未能获得肯定的结果。根据当地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同时根据这次寻找工作的实际情况,可以判定是在彭加木同志迷路昏倒后,被狂风吹动的流沙掩埋了。这样判定的具体理由是:

一、由于病魔的折磨和&ldo;文化大革命&rdo;中受迫害,彭加木同志身体不好,而在他出走前已连续六昼夜没有很好休息,体力更加不支,因而他不可能走得太远;而且只带了一壶水,未带其他常备的食物、药品,说明他根本没准备远走。

二、彭加木出走的第二天下午和晚上就有八、九级大风,流沙活动相当频繁。

三、遇难地周围数百公里是渺无人烟的荒漠地带,除有野骆驼、野兔之外,从未发现过其他可以伤人的野兽;土匪坏人在此无生存条件,因此,既不可能被野兽伤害,也不可能被坏人劫持。

彭加木同志是一位有成就的科学家,是一位坚强的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新中国一诞生,他就以满腔热情和百折不挠的意志投身于社会主义的科学事业。三十年来,他兢兢业业、艰苦奋斗、忘我工作,为开发利用边疆资源,建立边疆科研基地,他不顾多年的病体,曾先后十五次到新疆帮助工作和进行考察,对新疆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六十年代中期他被树为上海市党员学习的标兵。同时,中国科学院也曾多次系统地介绍宣传他的模范事迹,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向他学习。他与病魔斗争的顽强意志和&ldo;甘当铺路石子&rdo;的精神,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不畏劳苦,努力攀登科学高峰。十年动乱期间,面对林彪、&ldo;四人帮&rdo;的残酷迫害,他不妥协,不屈服,坚持战斗在科研第一线,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优秀品质。粉碎&ldo;四人帮&rdo;以后,他由衷地拥护党的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全部精力倾注在&ldo;四化&rdo;建设上。他最后一次带领考察队对罗布泊的考察,胜利地穿过干涸湖盆,在近代史上第一次打开了罗布泊神秘大门,为今后的考察奠定了基础,具有重大意义,也是他为发展我国的科学事业作出的最后一次贡献。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