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狂热的军官发动的暴乱,但是没有一处暴乱的规模大到足以使政变成功。
所有的暴动都被平息了,大多数参与者都自杀了。2
与此同时,8月15日上午(日本时间),外务省向瑞士政府发出接受同盟国条件的照会,请瑞士政府转给同盟国。当天中午,日本人民在惊愕的沉3
默中听到了天皇诏书4的广播,天皇在诏书中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规定的投降
条件。
阿南将军的自杀使日本内阁失去了陆军大臣,而这正是陆军似乎可能发生叛乱的紧急关头。因此,8月15日,年迈的铃木首相向天皇递交了内阁的辞呈。木户认为,现在已到了这样的时刻,即一直到盟军来占领以前,应该由一位亲王站出来把全国团结在一起。他选中了东久迩亲王。东久迩亲王是一位国舅,也是现役将军,因而有权指挥陆军。他于8月17日就职。近卫亲王为副首相。同一天,天皇向国内外的武装部队发布了一项敕谕,命令他们
和平地投降。1敕谕宣布如下:
朕往时对英美宣战,阅三年又八月。其间,朕亲爱之陆海军人挺身效命,
奋勇战斗于瘴疠不毛之野,炎热狂涛之海,朕深嘉之。
1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记录》,第31194‐31197页;加藤:《失败的战争》,第241‐243页;加濑:《亏蚀》,第258‐260页。
2加濑:《亏蚀》。第261‐262页。
3照会全文见下文,附录(六),原着第495页。
4诏书全文见下文,附录(七),原着第497页,加濑(同上书,第256页)说,诏书原稿上有&ldo;战局日益恶化&rdo;的字样,但在陆军大臣的坚持下,改为&ldo;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rdo;。
1木户的证词(国际军事法庭,东京:《记录》,第31198页);又见加濑:《亏蚀》,第262‐263页。现新有苏联参战,自内外各种形势观之,今后战争之继续徒增祸害,终使帝国有丧失存在的基础之虞。虽然148帝国陆海军之斗志尚为壮烈,然为保持维护我国光荣之国体,朕现欲与美英苏及重庆媾和。对毙命于锋镝,死于疫疠之众多忠勇将士,衷心哀悼,同时深信汝等军人之诚忠遗烈为万古国
民之精粹。
汝等军人,克体朕意,坚持巩固团结,严明出处进止,以期克服千辛万
苦,忍所难忍,而遗国家以永远之基础。2
亲王们被指派到各地去进行劝说,以便有助于确保服从天皇的命令。为此,闲院宫亲王到新加坡,朝香亲王到中国,竹田宫亲王到满洲国,以促使这些地区的日本军队服从天皇的命令。1这个任务,他们完成了。而在国内,高松亲王发挥了作用,他说服特别攻击队‐‐敢死飞行员们‐‐放弃了他们明确表示的要攻击美国战舰&ldo;密苏里&rdo;号的意图。不过只是在首批美军到达2
而没有发生任何不幸事件的时候,朝廷和政府官员才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与此同时,同盟国商定由麦克阿瑟将军担任盟军最高统帅。这是在莫洛托夫和美国驻莫斯科大使哈里曼之间经过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后才决定的。莫洛托夫建议可以有两个最高统帅,即麦克阿瑟和苏联的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哈里曼用尖刻的话回答了这一建议。他对美苏在太平洋战争中各自所作的努力作了一番比较,声称,由任何别的人而不是由美国人来担任盟军在日本的最高统帅,这是&ldo;不可思议的&rdo;。苏联政府放弃了自己的主张;8月12日,斯大林毫无异议地同意了杜鲁门的提名‐‐麦克阿瑟。美国方面所表现3
的这种坚定性,无疑使美国和日本避免了将来可能产生的任何其他麻烦和僵局,使日本从而免遭战后德国那样的命运。斯大林对美方提出的即将由驻日最高统帅发布的总命令第一号也没有剧烈反对。该命令是由美国陆军部在8月11日起草的,然后由美国国务院‐陆军部‐海军部协调委员会讨论,并由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进一步审议。最后,命令经总统批准后,转达给英国和苏联政府。这是一份头等重要的文件,149因为它除了其他规定以外,还规定了日本各部队应向谁投降。1苏联政府在8月16日的答复中提出了两条修正。这方面值得指出的是,指定北纬38度线为投降分界线是美国的文本中原有的条款之一,并不是苏联的修正条款。2第一批美国占领部队于8月28日到达日本,因天气恶劣比预定的时间推迟了两天。9月2日,同盟国的代表和日本代表在东京湾的美国&ldo;密苏里&rdo;号军舰上正式签署投降书。日本方面3
参加签字的是再度担任外相的重光葵,还有梅津,他是经天皇的劝说才勉强
2《昭南新闻》,1945年8月21日。
1加濑:《亏蚀》,第254页。
2同上书,第264页。
3迪恩:《奇异的同盟》,第278‐279页。
1总命令全文见下文,附录(九),原着第499页。
2副国务卿j&iddot;c&iddot;韦布的声明,1949年6月16日〔美国众议院外交妥员会:《关于对韩国援助的意见听取会》(heargnkoreanaid),第81届国会第1次会议(华盛顿,美国政府印刷局,1949年版),第118页〕。斯大林要求由苏军接受千岛群岛日军的投降,杜鲁门同意了。但是总统拒绝了斯大林的第二个要求,即苏军占领北侮道的北半部。斯大林对此非常恼火(菲斯:《中国的纷乱》,第341页,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