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厅很宽敞;少有的真皮沙发和楠木茶几,靠南的窗台上还摆着几盆花卉。东面则是一个很讲究的橱柜,橱柜前面是一个大大的台桌;虽然谈不上多么奢侈,但在这偏僻小镇可以说是相当豪华的了。包景华表情郑重,若有所思;宋颖沏了壶茶,放在几上,悄悄地走了出去。
屁股还没有坐稳,刘山村就站了起来:&ldo;校长,今天我们亲眼目睹了日寇的暴行;怎能眼铮铮的看着自己的同胞被惨遭杀戮无动于衷呢?您带个头,我们组织抗日队伍跟小鬼子干吧!&rdo;
包景华坐在那里不声不响,目不转睛地盯着二人;良久,他像小学生背课文似地缓缓说道:&ldo;王仁斋:二十三岁,山东文登人。青州甲种农业专科学校毕业,于1927年加入共产党;同年冬,被中共派遣到抚顺、奉天(今沈阳)等地从事工人运动。1930年转到海龙、柳河等地开展活动,后被我聘到这所学校任教。
刘山村:十九岁,山东章丘人。齐鲁中学肄业,在学校期间秘密加入了你们的共青团组织,后转到潍坊地区从事地下活动。1928年,潍坊地区党团组织遭到破坏后,潜入东北加入了共产党;也被我聘到学校任教。
二人经常在学校和社会传播&lso;反蒋救国&rso;的言论,是国民政府正在通缉的&lso;政治犯&rso;;&lso;九一八&rso;事变以来,又传播&lso;反满抗日&rso;情绪,秘密发展组织,从事抗日活动。在学校和社会发展了很多激进分子,就连我那朝鲜弟弟李成明也和你们打得火热;恐怕已经是贵党的人了吧!二位,怎么样?我说的可有错?&rdo;
王仁斋、刘山村都很惊讶!虽然校长有过反蒋的言论,也多次帮助过他们,可他毕竟是国民党啊!?王仁斋微微一笑未置可否,进而说道:&ldo;现在已经到了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党不党的倒在其次,总不能让日寇在我们的国土上肆意横行吧!&rdo;
包景华亦是委婉一笑,说道:&ldo;其实,共产党也好,国民党也罢;你们在我包景华心目中是最值得信赖的朋友。你们的来意我当然清楚,我又何想不早点竖起大旗,与日寇血战到底呢?可是,举兵造反不是一时的意气用事,要做好充分准备,否则要重蹈血盟救国军覆辙的。试想想武器弹药、粮食给养、兵员救护、营房据点,还有战术情报、通信联络如此等等,你们都有着落吗?&rdo;
听到这里,王仁斋心想;看来中共海龙中心县委关于&ldo;积极争取包景华,利用他的影响打造一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rdo;的决策是正确的。他从沙发上站起,轻轻走到台桌前,俯身说道:&ldo;校长;只要您愿意,我们会全力以赴的;您放心,其他的工作有我们来做。我们一起同日寇血战到底,为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关东三千万父老乡亲,我王仁斋死而无怨。&rdo;
刘山村也接过话茬,激动地说道:&ldo;校长,我们至所以冒死找您,就是考虑到您的为人,您的影响,您对时局的见解和主张;我刘山村愿意跟您赴汤蹈火,万死不辞。&rdo;
俩人真挚的话语打动了包景华,他&ldo;嚯&rdo;地从座位上站起,紧紧攥住俩人的手:(2)
&ldo;实不相瞒,我也在秘密联络之中;现在有了二位鼎力相助和贵党的支持,我包景华焉有退缩之理!&rdo;然后,向客厅外轻轻喊道:&ldo;宋颖,拿酒来!我要和二位老师痛饮一杯!&rdo;
&ldo;知道了!早给你们预备好了。&rdo;说着,宋颖端着托盘走进客厅。把托盘放在茶几上,端过酒瓶,斟了满满三杯酒。包景华双手各执一杯递给二人,然后自己拿起一杯,郑重地说道:&ldo;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我包景华愿同二位共举大事。&rdo;
&ldo;好!我们击掌盟誓,一言为定!&rdo;仨人六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北国严冬,宁静的夜幕下,响起了低沉而有力的声音:&ldo;同生死,共患难;驱逐倭寇,还我河山!&rdo;
(2)
三源浦东部有一条长长的峡谷;从西往东依次是大牛沟、德兴沟、大北岔、大甸子、三界沟,一直到金川县的回头沟;足有百里之遥。如果说大牛沟是沟口的话,那么进入大北岔才算真正进入了龙岗山。大北岔距离三源浦三十里,这里山高林密,沟岔众多;东可到闹枝沟、大甸子、回头沟。南翻过一座大山就是哈尼河(今通化县光华镇)、大荒沟(今通化县兴林镇)。北面则是柳河县的另一个重镇孤山子和金川县凉水河(今属柳河县)。
1932年4月21日,这里突然来了一支队伍。临时搭建的高台上,飘扬着&ldo;驱逐日寇,还我河山&rdo;的大旗;包景华身着戎装,佩戴少将军衔,威风凛凛地站在中央。任志远、王仁斋身着崭新的灰色军装,佩戴上校军衔,一左一右站在那里。
王仁斋身材高大,略有驼背;表情相当严肃,给人一种特别庄重的感觉。此刻,他跨前一步,向台下五百多名弟兄敬了一个军礼;然后大声说道:&ldo;弟兄们,请肃静。现在我宣读辽宁民众自卫军总司令唐聚五将军的命令:&rdo;稍倾片刻,待大家肃静下来他继续说道:&ldo;辽宁民众自卫军总司令部命令:兹任命包景华为辽宁民众自卫军第九路军少将司令,任命任志远为上校副司令,王仁斋为上校参谋长。带领所部人马驻防柳河一带打击日寇,收复失地。此令。唐聚五。1932年x月x日。&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