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曾国藩的升迁之道 > 第19章(第1页)

第19章(第1页)

曾国藩把祖父的这番话作为他一生的座右铭,时时回味,竟至回味了一生。

他知道祖父的格言:做官就做个千古留名包文正公似的好官;做人,就做个曾参一样的大圣人;种田,就做个百里挑一的好庄稼把式。

曾国藩清楚地知道,几年来,为了能让自己这个翰林公安心在京城读书、做官,全家人一直都勒紧腰带过日子。湘乡达到曾星冈年岁的人,一般的人家,都要给备顶小轿,但星冈公就是坚持坐躺椅而不乘轿子,嫌轿子费银子。早就该修缮的房子,也一直拖到他升授翰林院检讨的那年八月才草草地修缮一次。

知道曾家根底的人都说星冈公是持家有方,多数人则说曾翰林家真能装穷。最近听弟弟们来信讲,连最亲近的南五舅,都不大登曾家的门了。

&ldo;门槛高了哩,儿子在京里做着大官,大把的银子往家里偷着运,还装穷,是怕穷亲戚登门求借呢!&rdo;南五舅逢人便说,很有些忿忿然。

南五舅的大恩,曾国藩一生一世都是不敢忘怀的。

真的让亲戚们心冷了!

望着这白花花的两千两程仪,曾国藩喃喃自语:&ldo;滴水之恩涌泉报,涌泉报啊!&rdo;

他摊开纸,决定给家里写一封信。

不孝男国藩跪禀祖父母并父母亲大人及叔父母大人万福金安:奉皇上圣谕,授不孝男为今岁四川乡试主考,此举不仅大出不孝男之料,也让满朝文武惊讶。大清开国至今,已历八朝,尚未有一次乡试由五品官员做正主考,而由四品官员做副主考。真不知我祖积了何种阴德,竟让不孝男承受如此浩大皇恩雨露。

典试程仪已付男手,为二千两,白花花一堆。男自蒙天恩于道光十八年入翰林院始,已待京师五载,一直节衣缩食,惟恐糜银过多招致亲友怨忿,而家族上下却为此背上偌大的虚名声,好似每年都能偷运一些金元宝回去藏起来,以致有恩于曾家的人都口出怨言。不孝男一直惶惶不安。不孝男决定留下四百两以作入川回京之盘费,余下一千六百两悉数由回乡省亲的长沙籍翰林院检讨张维元兄带回去。请按此数分配:南五舅二百两,如不收,则由父亲用此银买上几亩好田转赠南五舅。五舅年已七旬,膝下之子又糊糊涂涂,近又添心口痛,晚景如此凄惨,不孝男如不抓紧报答卖牛送男进京之恩,怕要来不及了。另外再拿出二百两,由诸弟中一位买些实惠的东西分赠给邻居们,让他们也沾些天恩。请再拨出五十两专供祠上花费,以消男五年来对祖宗之大不敬。还有哪位亲友男没有想到请父亲做主办理。愚男谨记祖父大的教诲,抱定&ldo;做官不做敛财之官&rdo;的宗旨,不敢妄存贪赃枉请之念,以极皇恩。

不孝男在京觅得几本请帖,颇好,一并捎回,望诸弟临习时万莫弄乱。这几本前代的请帖已存世不多,至嘱。

男不日即起程赴川,一路谨记我祖&ldo;不走夜路,不独爬恶山&rdo;之遗训,总会佑我顺利入蜀的,请大人及诸弟勿念。

男谨禀曾国藩随曹公公来到御花园的后书房里,道光帝正在一个人手忙脚乱地批奏折,两个小太监在书房的门口没精打采地站着。

曹公公跨前一步跪到书案前,道:&ldo;启禀皇上,曾国藩曾大人来了,正在门外候着。&rdo;

道光帝放下笔,懒懒地伸了一下腰,道:&ldo;宣他进来吧。&rdo;

曾国藩匍匐到道光帝的案前:&ldo;翰林院侍讲曾国藩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万岁!

&rdo;

道光帝望一眼曾国藩,道:&ldo;曾国藩,你起来回话吧。&rdo;

&ldo;谢皇上!&rdo;曾国藩站起身。

&ldo;曾国藩哪,&rdo;道光帝把手头的奏折放下,&ldo;四川乡试约定于九月中旬,你准备何时动身入蜀啊?川路崎岖,可要走些日子。太白诗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嘛。&rdo;

&ldo;回皇上的话,&rdo;曾国藩垂手低头回答,&ldo;臣想不日请旨入蜀。走山东河南,然后转湖北水路入川,一百天总能到成都。臣拟于明日同赵大人到礼部请调乡试题目,请皇上定夺。&rdo;

&ldo;哦,&rdo;道光帝点了点头,&ldo;你想得很周密。不过嘛,朕自登大位以来,还没有出过京师半步。原本一年一次的木兰秋狝,因糜银过甚,沿途扰民不安,朕都取消了。各省的吏治人和,朕只能靠想象了;和列祖列宗比起来,惭愧呀!‐‐四川是偏远的省份,同时又是大省,朝廷对那里的情况只知表不知里,对民情吏治,朕只能从总督衙门和巡抚衙门的折子中来了解。曾国藩,朕说的对不对呀?&rdo;

曾国藩露出欣喜的脸色道:&ldo;皇上英明!皇上能想到这些,肯定就已经有了相应的治理措施,臣替蜀中百姓谢过皇上!&rdo;曾国藩一跪到地:&ldo;皇上如此英明,真乃大清苍生之福也!&rdo;

道光帝判定眼前的这个汉人不是在恭维他,是在讲肺腑之言,脸上难免生出一种豪气。他略顿了顿,才道:&ldo;曾国藩哪,起来讲话吧。&rdo;见曾国藩爬起来,接着说道:&ldo;你认为要把四川治理好,应该从何处下手啊?&rdo;

曾国藩略一思忖,道:&ldo;回皇上话,臣对下情不甚了解,不敢在皇上面前妄言。

但臣以为,历朝历代,治民不如治吏,治吏是第一要务。像贞观盛世,我朝康乾盛世,无不在吏治上下功夫,成效也显著些。&rdo;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