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诸省督军不属于北洋军阀,其为割据则一。唐继尧控有云南,视四川、贵州为附庸,是为滇系。陆荣廷于广西之外兼有广东,是为桂系。1
袁世凯时代,北洋军阀几囊括全国。帝制不成,失去了四川、广东、湖南,得到了浙江,势力仍然最大。反帝制的唐继尧、陆荣廷各有所得,惟国民党落空。每一大军阀各有国际背景,支持皖系、奉系及张勋的是日本,支持直系的为英国、美国,不过美国不似英国的昭著。与滇系、桂系为近的是法国。
二、段祺瑞的专横、参战问题
护国军坚执由副总统黎元洪继任总统,恢复约法、国会。孙中山于恢复约法、国会持之尤力。段祺瑞对黎一向轻视,又不喜国会。袁世凯死后,段为情势所迫,宣布依约法以副总统代行总统职权,而不提国会。他所指的约法为新约法,而非旧约法。国会议员首加驳斥,谓新约法为袁世凯窜乱而成,无国法上的效力,黎系根据国会制定的总统选举法继任总统。南方领袖继起反对,非但要确定黎为继任总统,恢复袁废止的约法、解散的国会,并须依法组织内阁,不承认段的现在地位。黎就职誓词亦明言&ot;依据民国元年颁布之临时约法,接任总统职权&ot;,而非代行总统职权。对段来说,旧约法为内阁制,于他应属有利,他之所以不愿恢复,是厌恶国民党占优势的国会。尽管各方攻击,倔强成性、刚愎自用的段,一概不顾。
----------
1一九一六年八月,四川督军蔡锷因病请假(十一月卒)由滇军将领罗佩金继,同年七月,龙济光不容于广东陆荣廷任广东督军。
冯国璋惧段的权力过分膨胀,为联交南方,赞同恢复旧约法与国会。驻上海的海军第一舰队宣布,非俟旧约法恢复,国会重开,正式内阁成立,不受北京命令。段始知事态严重,只好暂时忍耐。六月二十九日,黎元洪下令遵行民国元年的临时约法及民国二年的总统选举法,续行召集被袁世凯解散的国会,由段组正式内阁。依附实力派为进步党的一贯政策,梁启超一心拥段,护国军军务院经他劝说,七月十四日,宣布撤销,国民党至为不满,集矢于梁。同日北京下令惩办帝制祸首。1
八月一日,国会重开,制定宪法仍为其最大任务。国民党为便于团结各方力量,纠集三百六十名议员,组织&ot;宪政商榷会&ot;,其中有原属进步党者。后分而为三,激进派成为&ot;民友社&ot;,温和派成为&ot;益友社&ot;及&ot;政学会&ot;,人称&ot;商榷系&ot;,大致均支持黎元洪。梁启超、汤化龙亦各立&ot;宪法研究同志会&ot;及&ot;宪法讨论会&ot;,与相颉颃,后合为&ot;宪法研究会&ot;,人称&ot;研究系&ot;,为段祺瑞的与党,在国会中约占一百五十席,进步党不复存在。段的私党成立&ot;中和俱乐部&ot;,即日后&ot;安福俱乐部&ot;。段之疑忌南方督军及敌视国民党,与袁世凯相同,不过尚无意推翻共和。
袁世凯死后,张勋在徐州召开七省会议,决尊重优待清室条件,要求独立各省取消独立,抑制暴烈分子参与政权,中央如有敝政,共同力争,固结团体,严整兵卫。目的在压服异己,排斥国民党,挟制中央政府,俟机复辟。段深恶新任外交总长唐绍仪及属于国民党的阁员。一九一六年九月,授意张勋联合七省督军,要求罢斥司法总长张耀曾,再集十三省代表举行二次徐州会议,区对唐绍仪。段提名的外交总长两次遭国会否决。商榷系联好冯国璋,拟推为副总统,加深冯、段间的裂痕。研究系为使冯、段各有所得,亦表赞同,冯遂顺利当选,内务总长孙洪伊为冯的谋士,国务院秘书长徐树铮为段的心腹,彼此积不相通。段强黎免孙不遂,孙、徐之争变为黎、段之争,商榷系议员提案查办徐树铮,兼劾段祺瑞,结果孙洪伊、徐树铮一并去职。国会及两次否决段提名的内务总长。助段的研究系议员为宪法问题与商榷系议员互讧。十二月,梁启超运动冯国璋、张勋联合二十二省督军、省长,电劝黎、段,警告国会。一九一六年一月,张勋召集第三次徐州会议,段亦派代表参加,要求黎元洪取缔国会,拥护段祺瑞,裁汰阁员,准备于必要时实行倒黎。
----------
1被通缉的有杨度、孙毓筠、梁士诒、朱启钤、周自齐等八人,段芝贵、张镇芳、雷震春、袁乃宽、曹汝霖俱不在内。
先是,一九一五年秋,德国拟以赞成袁世凯帝制为饵,将中国引进同盟国。英、法、俄大感不安,欲诱中国加人协约国,愿借款扩充中国兵工厂,以所制军火供协约国。袁惧招日本之忌,均未之许。英、法、俄转与日商,日首相大隈重信认为中国如若参战,将不利于日本的独占企图,表示反对。大隈的对华政策,以政治侵略为主,压迫现政权。一九一六年十月,寺内正毅组阁,改以经济侵略为主,扶植现政权,其实是殊途同归。欧战以来,日本对外贸易出超大增,国内现金过剩,如对中国放款,游资有了出路,物价即可平衡。更大的用意,为日本物资不丰,须求之于中国。倘能以借款途径,不顾一时区区之利,而收大利于将来,即可以中国之有余,补日本之不足,所谓&ot;欲取先予&ot;。是即大藏大臣胜田主计的&ot;菊分根&ot;政策。这时美国加入欧战为期在迩,如中国追随,势将受其控制,日本必须急起直追,竭力促成,再大举对华贷款。段祺瑞为巩固权力,需财孔殷,正是求之不得,假对外战争借款,尤为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