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近代中国史纲在线阅读 > 第165章(第1页)

第165章(第1页)

袁世凯认为各国劝告是日本作祟,大隈曾表示中国若相依赖,日本无事不可帮助,因命陆宗舆根究其真意所在。陆宗舆以为不妥,怕要价必大。日本舆论主张将中日军事、政治同盟等问题一并解决。小幡酉吉续施压力,必须答应延期,陆征祥答以本年内断不实行。新任外相石井菊次郎亦告陆家舆,如肯延期至适当时期,当予便宜援助,但必须在实行之前,与日本确实接洽。倘突然实行,将视为对日本的侮辱。可见日本并非绝对反对帝制,惟须先与商妥条件。袁以列强步骤不尽一致,日本势难一意孤行。美国既未参加劝告,朱尔典又说:&ot;若中国无内乱,则随时可以实行。此系内政,他人不能干涉。日本劝告或系照例文章。至于乘机取得,似亦难言&ot;。十一月十一日,外交部知照日、英、俄、法公使,为尊重各国劝告,且以筹备需时,变更国体一事,当择适当时机,谨慎行事。十二月十三日,即袁接受帝位的次日,小幡酉吉单独照会外交部,要求对改行帝制之事,于三天内有诚意满足的答覆。十五日,再与英、俄、法、意公使第二次警告,谓中国政府屡云维持境内治安、保守秩序,五国对于今后形势如何演变,持静观厥后态度。外交部仍说中国政府有力消弭隐患祸乱。

日本一面对袁警告,一面策动反帝制派举兵。第二次警告前五天,反帝制的武装行动,一度起于上海,警告后十天,云南宣布独立。石井菊次郎声言此后袁的一切行事,非先与日相商不可。袁决以庆贺日皇加冕、赠送勋章的名义,派农商总长周自齐为特使,赴日切商,日本允许接待。不料一九一六年一月十六日,忽又拒绝,袁大为狼狈。日本此举据说是因为中外报纸纷载,认为日本之接待特使乃暗示承认帝制;其次因秘密条件外泄。1日本认为系袁故弄权术;复因云南的讨袁

----------

1据云朱尔典得知周自齐即将赴日,以巨款托上海唐绍仪设法密探内幕,唐命袁的亲信袁乃宽之子袁英买通宫内尉勾克明、内史沈祖宪、机要局主事沈进善,盗出日、袁勾结文书,摄制复本,由朱尔典转送芮恩施,内情外泄。大隈重信以为袁欲招致美、英干涉,遂拒绝周自齐。谣传勾克明等谋暗杀袁世凯,据一九一六年一月二十二日外交部致驻美公使顾维钧电,谓勾克明等系因泄漏秘密被拘,并无受贿行刺之事。

军业已发动,他处革命党人继之而起,内战在即,日本决心倒袁。参谋次长田中义一主张不论他国态度如何,日本不应承认中国帝制,须准备自卫行动。一月二十一日,石井菊次郎通知陆宗舆,谓英、俄、法均希望日本维持东亚和平,再用严词警告中国延缓帝制。如不之所,则出自由行动,承认云南为交战团体,宣告中国政府妨害东亚和平。同日,陆征祥通知各国公使,袁世凯暂暂缓登极。

辛亥革命期间,袁之攘守清室政权,多赖英、美之助,共同约束日本的行动。如今情势已非昔比,英国自顾不遑,美国虽仍对袁支持,国务院训令芮恩施,如无强大而有组织的反对即承认帝制,1但袁已失去了控制力。

三、反袁的势力

民国成立以来的四年间,不论内治外交,可说是每况愈下,处处是民不聊生。中国被称为多匪多灾之国,亦始于此时。匪乱以一九一二至一九一四年河南的白朗为最有名,众至数万,多为饥民、变兵,纵横豫、皖、鄂、陕、甘五省。初以抢富济贫为号召,后以反袁为名,斥&ot;神奸主政,群凶盈廷&ot;,&ot;盗窃民国,帝制自为&ot;,传与国民党联络。陆军总长段祺瑞曾自行督剿,调兵十余万,历时两年余始平。一九一四至一九一五年,东北、华北、长江地区,民变不断,往往踞城戕官。兵变更为民国初年的常事,最少有四十次左右,遍及十余省。湘、鄂、皖、赣、鲁、豫、苏、浙、粤、桂、滇、奉、黑又有水灾、旱灾、蝗灾,政府的搜括仍有加无已,外人对海关所入,控制愈严,2盐税因善后大借款的规定,悉由外籍盐务稽核掌握(见418页),袁政府几全恃小额借款、发行国内公债、加征苛捐杂税,勉强度日,不惜悉索敝赋。公债强迫派购,多不给票券,购者本息俱无。印花税扰民尤甚,以致商人罢市,官吏虐民,军人暴戾,本为常事,复假严禁革命、查缉乱党之名,任意诬陷诛戮,特别是二次革命后汤芗铭、龙济光之在湖南、广东。湘人呼汤为&ot;屠户&ot;。

----------

1一九一六年一月,顾维钧曾订购美国飞机二十架,并先后借款一千五百万美元。

2关税虽早由洋税务司征收,尚须移交海关监督,偿付外债后,所余供政府之用,名曰&ot;关余&ot;。辛亥革命时,洋税务司扣留全部税款,不使为革命军所有。事后外交团擅自指定上海汇丰、道胜等外国银行组成委员会保管,中国政府不得自由支配&ot;关余&ot;。

一九一五年初,梁启超说到当时的危机,谓&ot;今也水旱频仍,殃灾(左水右存)至……以吏冶未澄,盗贼未息,刑罚失中,税敛繁重,祁寒暑雨,民怨沸腾。内则敌党蓄力待时,外则强邻狡焉思启&ot;,袁世凯将为&ot;众矢之鹄&ot;,断非&ot;仅恃威力而可以移国祚&ot;.&ot;犹须恃人心以相维系&ot;。所谓&ot;强邻狡焉思启&ot;,指的是日本进攻山东与二十一条要求,激起全国反日情绪。一九一五年二月至七月,最为壮烈,留日学生发之于前,上海各界继之于后,举行爱国大会,到者三万余人,抵制日货,储金救国,二十余日之内,上海一处所收储金达五十万元。袁对日屈服后,人民的愤慨至于极点,汉口商民因排斥日货而罢市,镇江、沈阳、北京等地散发爱国传单,风潮波及全国。袁三令五申的禁止,社会的怨恨由对日而兼对袁,甚而仇袁过于仇日。以往对于袁的压迫国民党,摧残国会,以为尚可谅宥,今日对于袁的卖国,进而化国为家,则绝不宽恕,日本是中国的第一号敌人,倒袁是第一要务。有组织而坚决的反袁者自为国民党。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元气大丧,几乎一蹶不振。孙中山重整旗鼓,加以彻底改造。一九一四年六月,易名为&ot;中华革命党&ot;,党员须一律立具誓约,牺牲一己之生命、自由权利,附从孙中山,再举革命。革命军未起前入党者,为首义党员,悉隶元勋公民,享有参政的优先权;革命政府成立前入党者,为协助党员,得隶有功公民,享有选举权及被选举权;革命政府成立后入党者,为普通党员,得隶先进公民,享有选举权。这是以党治国的先声,中心目的为推倒袁世凯,不断在湖南、广东、江苏举事。黄兴、李烈钧、陈炯明、李根源等,不赞成孙中山新订办法,未加入中华革命党,以研究欧洲战争为名,别立&ot;欧事研究会&ot;,1亦以倒袁为第一义,但在国内均乏实力。遭袁遗弃的进步党初虽未必有倒袁之意,但审度情势及自身利害,则不以帝制为然。梁启超再三对袁恳劝,说是&ot;政体诚能立宪,则无论国体为君主,为共和,无一不可,政体而非主宪,则无论国体为君主,为共和,无一可也&ot;。希望袁实行新的约法,以共和政体,行君主立宪。袁不仅不听,且对梁施以恫吓威迫。梁认为国家之大不幸,莫过于革命,过去进步党之所以与袁合作,目的为维持现状,然处处为所劫持,时时为所利用,失败之迹,历历可数。就目前情势而论,现状多维持一日,元气多凿丧一分。瞻望将来演变,革命党必乘普天同愤之时,煽用进步党的滇、黔根据地,举兵讨伐,进步党与袁将同归于尽。纵令幸免于此,袁于获逞之后,滇、黔亦必坐待刲割,何若自求多福,奋起一决,不让革命党得志,进步党方有前途,遂决心反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