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选举,于十月二十五日至十一月五日办竣,同时在当地投票。十一月十五日,一千九百九十三名代表,一致赞成君主立宪,推戴袁为&ot;中华帝国皇帝&ot;。推戴书的措词完全一样,委托参政院为总代表,预为部署操纵的为梁士诒、朱启钤、周自齐等。十二月十一日,参政院将所有推戴书上奏,另备总推戴书,说是&ot;皇天景命&ot;,&ot;人心咸归&ot;,请袁&ot;登大宝而司牧群生,履至尊而经纶六合&ot;。袁答称:&ot;民国主权,本于国民全体,既经国民代表大会全体表决,改用君主立宪,本大总统自无讨论余地。&ot;&ot;本大总统既以救民为重,因不
----------
1古德诺原为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两年前应聘为中国宪法顾问。有贺长雄为大隈重信任早稻田大学校长时所推荐。两人分于本年返国,六月中旬及八月下旬回至北京,可能是帝制派故布疑阵,使人以为他们曾得美、日当局授意,八月十七日,古德诺对记者否认赞成中国采行君主制,指筹安会引征所言有误。二十八日,筹安会含糊声明,只说古德诺对于君主共和问题,除呈送袁的节略外,无他意见。惜牺牲一切以赴之。&ot;不过自己的功业不足称述,道德对清室不能无愧,信义上对国民无以自解,对推戴一事,&ot;无任惶骇&ot;,不敢接受。参政院于十五分钟内,将长达二千六百余字的第二次推戴书发出,历举袁的经武(小站练兵)、匡国(庚子拳乱)、开化(北洋新政)、靖难(辛亥革命)、定乱(二次革命)、交邻(二十一条)六大功烈。至对于清室,已仁至义尽,&ot;绝续亦不相蒙&ot;。对于国民宣誓,乃循例之词,国体已变,誓词当然消灭,道德并无所惭,信义亦可自解,仍请他&ot;正位登极&ot;。第二夭袁接受了推戴,俟筹备完竣,再行施行,帝制运动算是告一段落。是后十余日,袁忙于百官朝贺,命起草君主立宪宪法,设大典筹备处,大事封爵,申令旧侣、耆老、硕故,均勿称臣,3改太监为女官,定明年为&ot;洪宪&ot;元年。他之不立即登极,理由为事体繁重,未可遽速举行,以践外交宿诺。实际是因为日本的压力愈来愈亟,肆应维艰,不得不尔,他的命运非他自己所能决定。
2根据袁的新约法,国民会议为复决宪法的机关。
3黎元洪被封为武义亲王不受。重要军人封公爵,段祺瑞不在其内,各省将军、巡阅使封侯、伯、子、男爵。旧侣为黎元洪、奕匡、载沣、那桐等,耆硕为王闿运、马良,故人为徐世昌、赵尔巽、李经义、张骞,称为&ot;嵩山四友&ot;。对于清室,申明优待条例永不变更,允列入宪法,清室声明赞同袁的帝制,北京城内同时有两个皇帝。
二、日本的一擒一纵
袁世凯接受一九一五年五月日本的最后通牒后,发出一道对全国官吏的密谕,历述日本对中国的阴谋及此次要求的酷烈。应痛定思痛,力谋振作。倘&ot;事过辄忘,恐大祸转身即至,福(疑为&ot;神&ot;字)州陆沈,不知死所&ot;。大家须日以&ot;亡国灭种四字,悬诸心目,激发天良,屏除私见&ot;。他之爱国热忱,不后于任何中国人,似乎有了大彻大悟。但是事过辄忘、无天良、怀私见的是他自己,不久即加速帝制运动。他以为给日本的不为不少,日本已相当满意,一时不会再生枝节。何况日置益、加藤曾隐约表示赞同。大隈复告中国驻日公使陆宗舆,&ot;关于君主立宪事,请袁总统放心做去,日本甚愿帮助一切&ot;。帝制派利令智昏,大为放心。大隈则存心置袁于炉火之上,遂其所欲。
九月初,筹安会正在紧锣密鼓,大力进行之时,大隈对报界谈话,加以鼓煽,说是中国今日的共和政治,实难达成统一全国之实。中国国民政治思想贫乏,对于君主制或共和制,在所不问,只要国内和平,生活安定,即可满足,大多数人对于恢复帝制,必不反对。跟着电令驻华使领,如中国不因帝制而引起内乱,影响东亚和平,日本不拟干预,不过中、日关系密切,此事将来或许具有重大影响,此际不可表示态度,以免有束缚日本行为之虞。同时面告陆宗舆,万不可因帝制致乱,有妨邻国商务。又说:袁如诚意联日,日当尽力援助。日本报纸谓,中国改行帝制,必酿大乱,日本当援美国干涉墨西哥之例,要求中国政府给以保证。军方主张在帝制将成之时,表示干涉态度。是月杪,大隈命驻华各地领事,调查是否将有暴乱。
袁世凯亦恐列强不承认他的帝制,尤虑日本勒索,希望得到英、美支持。十月初,晤英使朱尔典,朱尔典表示赞同帝制。袁又告诉美使芮恩施,国体已由国民投票决定,愿聘用外国专门人才,协助各部行政事宜。英国虽忧虑因帝制而予日本以可乘之机,又恐袁世凯为德国所诱,对英更为不利,最好是不要在欧战期间行帝制。但袁迫不及待,英国惟有顺水推舟,以争取袁的好感。美国认为帝制为中国内政问题,袁为中国的安定力量,应给以扶植。及袁决定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日本加急进行干涉。十月十四日,内阁通过对袁警告,请英、俄、美、法一致行动。英、俄为保持与日本的协同关系,惟有追随,倘劝告无效,仍应承认。袁得朱尔典通知.感事态严重,分别将帝制&ot;实情&ot;,密告俄、法、美,谓&ot;各省异常平稳,民心异常拥戴,秩序不至扰乱&ot;。但日本政策已定,不待美、法答覆。十月二十八日,由代办小幡酉吉邀同英、俄公使向外交总长陆征祥口头劝告,说是各地反对帝制的情绪正在广泛酝酿,不安的情势到处弥漫,应善顾大局,延缓变更国体计划。十一月一日,陆征祥照覆,国体系民意决定,各省皆可负治安之责,少数乱徒毫无实力,断无可虑之事。接着法、意的劝告踵至。美国仍以事关中国内政,任何干涉,均属侵犯中国主权,谢绝参加。芮恩施一再报告国务院,中国各阶层人士对于变更国体极感欣慰,并无有组织的反对运动,不过革命党不免有个人暴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