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于路权竞争,并未置身事外。一八九八年中国决定兴建粤汉铁路,不愿英、法或德承揽,四月,与美国合兴公司(arican-chadevelopntpany)成立合同,并订明如比国不能修建芦汉铁路,一并归该公司承造。一九〇〇年,双方又订续约,规定借款不得转让。
四、美国的门户开放主义
门户开放政策是由美国出面提出的,亦为美国对华的一贯主张,实际发动的则为英国。所谓门户开放的简单含义,即开放列强在中国势力范围的门户,大家利益均沾。中日战前,英国在中国的利益遍于南北,现在情势大异,东北及长城内外成为俄国势力范围,黄河流域为德国的势力范围,西南为法国的势力范围,福建为日本的势力范围,英国势力所及的只是长江流域,活动大受限制。英国之参加港湾、路、矿的攘夺狂潮,以及要求长江流域不得让给他国,是要自保权益,最好是能一仍旧贯,不分此疆彼域。一八九八年初,英国殖民大臣张伯伦(joseph插bern)频频宣称不许他国关闭中国门户,维持中国的完整,自由通商,保证既得的条约权利。英国会亦有中国领土与独立必须维持的决议,然均不生效果,各国与英的争夺日烈,特别是俄、法。英与俄妥协未成,不得不改变其&ot;光荣的孤立&ot;政策。首先与德国商谈,主确定英、德在华地位,制止俄国势力的侵入。德的雄心不减于俄,且利于俄的东进,如与英联合,则仅利于英,非其所愿。对于美国,英说以在东亚利害相近的国家,须结为同盟,以免中国遭受肢解。
二十年来美国国势蒸蒸日上,对华贸易逐年升高。九十年代前后,舆论力事鼓吹向太平洋发展,如中国为列强瓜分,对于美国的将来大为不利。当列强据夺中国港湾,划分势力范围之时,美国得到了粤汉铁路借款建筑权。同年(-八九八)并有夏威夷,击败西班牙舰队,占领马尼拉及关岛。美国报纸声言菲律宾为美人到中国的踏脚石,最后实行兼并,消灭了菲人的反抗。英国对美表示友善,战争终了,美国在东亚的地位增强。一八九八年十一月,张伯伦再度呼吁中国市场必须开放,领土必须完整,美英合作可保世界和平。新任美国国务卿海约翰(johnhay)原为驻英大使,具有同感。十二月总统麦荆莱(williackley)于致国会咨文中,谓中国沿海已成各国势力,但对美国商业不得侵害,大为英人欢迎。一八九l九年一月,英国正式邀清美国在华采取一致行动,商请列强赞同中国门户开放主义。因为英与俄、法不睦,又曾身预瓜分中国之事,不便出名领导,因由处境超然的美国向各国征求意见。起草通牒的为美国的中国通柔克义(wwrockhill)及曾任职中国海关的英人贺璧理(aehippisley)。
一八九九年九月,海约翰照会英、德、俄三国,十一月,复照会日本、意大利、法国。照会内容一为各国在中国势力范围或租借地内对通商事业或投资事业,不得加以干涉;二为中国现行海关税率,对于势力范围之口岸之货物进出,均为适用,税款由中国征收;三为在势力范围内之口岸,对他国船舶所课码头税不得较本国船舶为高,在势力范围内之铁路,对他国货物所收运价,不得较本国货物为高。英国最先同意,惟须他国同样遵行。日、意俱无异议,法国表示如他国不予反对,亦可赞成。俄国的答覆模棱,德国初在观望,后亦接受,以便进入长江流域。一九〇〇年三月二十日,海约翰宣告列强均已赞成对华门户开放主义。至于当事人的中国,约于英国发动门户开放运动的同时,即一八九八年三月,翁同龢曾有相似的主张,由中国自行开放各港口,许各国以屯船处所,然后定一大和会之约,不占中国土地,不侵中国政权,不坏各国商务,共保东方大局。他曾商之于英使窦纳乐,窦虽首肯,总署其他大臣多不谓然,大概是认为有伤国体,且难期各国一致,甚或合以谋我。
海约翰的通牒,仍然承认所谓势力范围,仅要求均等的贸易机会与待遇,全为美、英的经济利益着想,未顾及中国政治主权与领土完整,中国依然是在列强分割之下。就中国而论,远不及翁同龢的方案。不久义和团事变发生,海约翰感到原通牒的含意过狭,再度通牒各国,添入中国行政领土完整的原则。美国的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方算完备。
第九章改制维新与排外(一八八五至一九〇一)
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一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己,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齐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
第一节 救国的新方向
一、三十年自强运动的失败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自强运动,至中日甲午战争,为时已逾三十年,时间不为不久,结果证明全部破产。此一运动的领导人为恭亲王奕訢及李鸿章。恭亲王在近支皇族中,爵尊位崇,总绾军机处与总署,当政二十四年(一八六〇至一八八四)。李鸿章在疆吏中权高势隆,历任巡抚总督三十三年(一八六二至一八九五),其间身居北洋大臣二十五年(一八七〇至一八九五),为新政的实际计划者及执行者,更是成败所系。初受知于曾国藩,因工于谋略,胸有成竹,以&ot;才大心细&ot;见称。复以风云际会,扶摇直上,煊赫一时,曾国藩又说他&ot;拼命作官&ot;。不过他之所志,在功名富贵,缺乏恢宏抱负、远大器识,于国家全局、人民福泽,未能远虑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