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情人,好像比情人多几分朦胧美。情的最高审美境界就是梦。譬如曹植的《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情人眼里出西施,如痴如醉的情感,会使心仪的女人完美如女神。爱情励志喜剧电影《阿嬷的梦中情人》,既是求爱的过程,也是追梦的过程。有爱才有梦。追爱其实是在追梦。即使追到了梦中人,也不能丢了梦。否则梦中人还是会跟梦一起丢失。梦会碎,梦中人的心也会碎。
&ldo;有爱最美,有梦必追。&rdo;这既是《阿嬷的梦中情人》的经典台词,也是贯穿全剧的潜台词或背景音乐。
女主人公演落水戏忘了自己不会游泳而纵身跳水,男主人公编剧忘了自己不会游泳而纵身跳水相救,结果两人都差点自身难保,但彼此无怨无悔:&ldo;就算不会水,也要下水救你,因为我爱你,哪怕和你一起被水淹也是幸福滴……&rdo;
《阿嬷的梦中情人》主演安心亚,被称为宅男女神,连续三年在《男人帮》中击败性感女神的林志玲。她在剧中哭喊的台词,能把观众的眼泪都给喊出来:&ldo;你导我就演,你没喊卡就不算。&rdo;&ldo;我会一直等着你,做你电影里唯一的女主角。&rdo;为什么呢?你看完全剧就知道了。
多年文友张弓惊,看了我就《阿嬷的梦中情人》有感而发的微博,留言:&ldo;洪烛是个有心人啊。其实,作为一位作家和文化学者,您应该分析分析,为什么台湾人能够拍出这样色而不艳的爱情片?两岸隔绝多年,到底文化的差异在哪里?&rdo;
我能怎么回答呢?我只能说:彼岸开始拜爱神了,此岸还在拜财神,至少慢半拍。彼岸开始重精神了,此岸还在重物质。艺术是形而上的,商业是形而下的,两者并非形同水火,但必须互补。
电影本该是梦工场。可在这娱乐至死的时代,本应高雅的电影也无法免俗,本应成为人类精神氧吧的电影,也变得像缺氧一样缺梦。于是我们看见了一个没有梦的梦工场。与此互为因果的是:我们在现实中,看见了许多无情的爱情,纯物质或纯肉体的男女关系。它们比过去的所有爱情悲剧更悲哀,更悲伤:不是在宣布哪一对情侣的生离死别,而是宣判整个爱情的死亡。继尼采高喊&ldo;上帝已死&rdo;之后,不断有人危言耸听地宣布&ldo;文学死了&rdo;&ldo;艺术死了&rdo;,但都不如预言&ldo;爱情将死&rdo;更让人触目惊心。只有爱情死了,文学才会死,艺术才会死。
《阿嬷的梦中情人》最大的现实意义在于:与日下的世风反其道而行,高呼着爱情没死,爱情还活着,爱情死不了。正因如此,这部电影焕发出独特的活力。在感动人们的同时,更促使人们反思:我们在狂奔的路上,弄丢了什么?该把什么找回来?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爱的能力,还包括做梦的能力。我们不仅不敢爱了,还不敢做梦了。
只要爱情还会带来伤害,爱与被爱就同样悲哀。平等的爱是不可多得的楷模,但大多数爱情都是有差距的。有着迟早,轻重,缓急的区别。于是有了少年维特的烦恼,有了安娜&iddot;卡列尼娜之死,也有堂&iddot;吉诃德式的荒诞……两者相较,我同情付出爱的人们。他们注定是弱者,在爱的天平上。他们首先饮下毒酒,他们焦灼地呼唤着对方,如同寻求解药。不如此无法使痛苦演变为幸福,对方的态度决定着幸抑或不幸,以及他们和盘托出的感情的终极价值。因为主动与被动的缘故,可以说一开始就导致了双方心理地位的尊卑高下。哦,被爱的一方应该仁慈一点。只是,爱情是与仁慈无关的事件。在某些时候,它甚至是残酷的,如同战争!《阿嬷的梦中情人》则告诉我们:爱神不是战神,爱神也有温情。
男人与女人,是永远的陌生人。陌生能带来神秘想象,是无法抵御的诱惑。但同样的,爱情也是这个世界上公认的易碎品,尤其是在物质文明发达的社会。能够古典而无私,真正地爱一个人,简直太奢侈了。人类能够产生爱情,也就同时能制造赝品。爱情作为艺术中的艺术,无法摆脱这一悲哀的命运。对永恒的爱期盼与否,可以说是鉴别爱情真伪的唯一法则。最终的裁判是时间。爱情的悲剧,几乎都意味着追求永恒的失败。爱情注定意味着心灵的交换,以心换心,在相互理解的过程中交换彼此的位置。所以它同样追求着平等。《阿嬷的梦中情人》歌颂的是白头到老的爱情,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爱情。两个相爱的人,如果有情敌的话,就是时间。
那简直是乞讨了。爱情的乞丐最终还是一无所获。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世间万物唯独爱情是无法乞求的,也是无法施舍的。《阿嬷的梦中情人》还告诉我们:越是平等的爱,越是有尊严的。越是有尊严的爱,越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它是一种力量,而不是一种怯懦的美。真正的爱情是能够带来勇气的。美应该是有力度的,具备征服欲的。强者的爱是永远令人荡气回肠的。但是爱情的征服并不是掠夺,在索取的同时要懂得自觉奉献,以维护其平等。千万不能打破平衡。同样,心灵的交换绝不是交易。两者的区别在于,是付出你的部分还是你的全部?是自愿?被迫?
人在爱的浪巅波谷间,是向神秘与神圣靠拢的境界。没有一点半痴迷半疯狂的感觉,又怎能确证是真正的爱情!它是理智逐渐向感性与冲动投降的过程。即使哲学家与会计师在爱情中也会变成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