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亲密是感情,是关系,就会有感情的变化,关系的调整,也就是说亲密有时也会出现间隙或者是裂痕、缝隙。如果没有及时修复或者是弥补、缝合等措施,亲密关系就可能会成为一种非亲密的关系了,也有可能是敌对的关系了,那就是亲密关系最可怕的分裂。
亲密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需要双方经常的培养爱护,出现问题要及时修复,保持亲密的正常状态。正常状态即是双方的亲密关系的维持,没有这种正常状态,亲密关系就难以维持下去,即使维持也是非常态的,是一种不正常的,特殊的亲密关系。
人嘴两张皮,人心隔肚皮,亲密不亲密,就在一瞬息。亲密关系说变就会变,哪天翻脸了,变天了,晴天转多云,多云转小雨,不见亲密了,亲密的关系就要结束了。哪天,多云转晴天,又亲密起来了,这也是常事,不足为奇。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亲密关系就是这样的。嘴有溃疡的时候,肠胃更是有消化不良的时候,不亲密了,神经也不必过于紧张,应该怎样就怎样。
如果亲密关系的确无法修复,也只能顺其自然,重新组合,建立新的亲密关系。世事不可勉强,该分手时就分手,该亲密时就亲密。珍惜亲密的情感,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
第76章洪烛:爱情的毒药与解药
爱情常常是自私的。自私是爱情的毒药。其实,爱情若能做到无私的境界,就比什么都简单了。文学艺术都热衷于宣扬爱情的最高境界:无私才能无怨无悔。爱情和宗教一样,都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的。爱情的美好以及伤害,也如此。纯属个人选择。情圣成了神话,好像是很难达到的境界。其实,谁能把自私的爱升华成无私的爱,谁就是情圣。自私与无私,是爱情的毒药与解药。
《阿嬷的梦中情人》让我感动。观影研讨会上,我大胆预测:《阿嬷的梦中情人》可能是2013年最感人的电影。至少,它表现了最感人的一种爱情。
爱情是人性里的人性。也是文学艺术最古老同时又最年轻的主题,万古常青。想考察一位诗人的心理年龄,让他写一首爱情诗,就能看出来了。想考察一位编剧或一位导演内心的青春保留多少,就看他在电影里能拍出什么样的爱情。
爱情首先要感动自己,自我感动之后才可能感动对方。两个人相互感动之后才可能感动别人。爱情电影同样如此:编剧必须在感动中写出剧本,必须被自己创造出的人物与故事所感动,才可能去感动导演、演员,乃至无数观众。由王柏杰、蓝正龙、安心亚等主演的《阿嬷的梦中情人》,既是集体的投入,又是集体的感动,浑然天成。我认定这是一部有体温有心跳的电影。
进入21世纪,所有的文学艺术都面临重新洗牌的机遇与挑战,洗尽铅华,又回到:感动。感人的程度,又成了衡量文学艺术作品创造力与影响力的一项硬指标。感动就是润物细无声的征服。观众与读者希望被征服:被真征服,被善征服,被美征服。只要有闪光点的文学艺术作品,我都感兴趣。有了美感,才会让我眼睛闪光。爱情已是最后的神话。如果文学艺术都不扞卫爱神的尊严,当代英雄们就全是无神论者了。
《阿嬷的梦中情人》,让人重新认识梦中情人这个概念。大家一向把它当作常用词,原以为很熟悉,其实还是很陌生。所谓梦中情人,其实侧重于精神恋爱,又因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提倡,而被称作柏拉图式的爱情。人类的爱情史,一直充满灵与肉的竞争,精神与物质的博弈。到了现代社会以及后现代社会,由于唯物论乃至拜金主义大行其道,把情场也演变成了战场或商场,跟物质恋爱相比,精神恋爱成了易碎品。跟物质情人或肉体情人相比,精神情人或梦中情人成了奢侈品乃至稀缺品。
《阿嬷的梦中情人》,质本洁来还洁去。这种干净得不能再干净的爱情,我原本以为在商业社会里快要绝迹了。不,它在电影里依然存在,在艺术中依然存在。那就意味着,它在生活中依然有存在的可能。艺术,包括电影,要给人类希望。如果艺术都不信仰真善美,怎么给人类的进步带去正能量?
没有梦就没有真正的情人。没有情人就没有真正的诗人。有两个互为矛盾又很难分离的关键词,决定人类是爬行还是飞行:一个是&ldo;钱&rdo;字,一个是&ldo;情&rdo;字。许多人深知钱为何物,却很少想情为何物?
经典的爱情都与时间有关。要么比时间长,《阿嬷的梦中情人》可属于向这一类致敬的。要么比时间短,《罗马假日》以完美的瞬间达到记忆中的永恒。
爱情常常是自私的。自私是爱情的毒药。其实,爱情若能做到无私的境界,就比什么都简单了。文学艺术都热衷于宣扬爱情的最高境界:无私才能无怨无悔。
爱情和宗教一样,都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的。爱情的美好以及伤害,也如此。纯属个人选择。
情圣成了神话,好像是很难达到的境界。其实,谁能把自私的爱升华成无私的爱,谁就是情圣。无私与否,是衡量大爱与小爱的分水岭。
《阿嬷》在&ldo;蛇年最值得期待的几部电影&rdo;排在第三位。&ldo;梦中情人&rdo;之所以值得期待,因为梦想能超越现实,爱情能超越世俗,有无限的可能性。爱情电影就得有本事把日渐坚硬的人心泡软。艺术需要一点&ldo;慢&rdo;,正如爱情需要一点&ldo;傻&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