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历史有名的方士 > 第48章(第1页)

第48章(第1页)

隋大业中,太医令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这是讲医疗气功的文献,主张在临床上用导引法。

唐孙思邈撰《千金方》。唐王焘撰《外台秘要》。宋官方组织编纂《圣济总录》。

金元四大医家刘河间、刘子和、李东垣、朱丹溪都主张以气功治病。方法多用导引、按摩、静坐。

明代李明珍著《奇经八脉考》,阐述&ldo;河车妙旨&rdo;,肯定了任督二脉与炼丹的关系。

明代杨继州的《针炙大成》、陈断儒的《养生肤语》,都以丹道论医。

4武术气功

武术气功,试以太极拳为例:

太极是万物本源,也是一团混沌之气。人体是个太极,丹田之气也是太极,虚无自然也是太极。

练功要依据太极之理,阴阳互藏,一动一静。动中求静,以静御动。传闻明代张三丰撰有《太极拳论》,论太极拳要领云:&ldo;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毋使有缺陷处,毋使有凸凹处,毋使有断续处。……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物将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均有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rdo;

太极图呈圆形,太极拳讲究圆润,以圆弧旋转。千变万化,虚实开合。

太极两仪均匀和灵巧,太极讲究左右抽换、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忽张忽弛。

以陈氏太极拳为例。陈氏陈王廷,明末清初人。他隐居家乡,常常揣磨《黄庭经》。《黄庭经》是气功经典,受此书的影响,陈王廷结合戚继光拳术,编创了太极拳。陈氏太极拳把拳术与导引吐纳熔为一炉,要求意识、呼吸、动作三者一致,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遍布周身。每个动作柔中有刚,缠绕灵活。

陈氏传人陈鑫撰有《太极拳经谱》充满太极之理,试摘几段:&ldo;太极两仪,天地阴阳,阖壁动静,柔之与刚。屈伸往来,进退存亡。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见忽藏,健顺参半,引进精详。或收或放,忽弛忽张,错综变化,欲抑先扬。必先有事,勿助勿忘,真积力久,质而弥光。盈虚有象,出入无方,神以知来,智以藏往。宾主分明,中道皇皇,经权互用,补短截长。神龙变化,俦测汪洋,沿路缠绵,静运无慌。&rdo;

十三外丹内丹(3)

如果每一个打太极拳的人都能粗识太极之理,拳艺及效果一定可以跃上一个新台阶。

5道家气功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宗。老庄以人与自然为核心,以无为、虚静、自然为主旨,注重人与天的和谐,人修道就是要返朴归真。

老子的《道德经》是气功的经典,其书论云:&ldo;虚其心,实其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至虚极,守静笃。&rdo;&ldo;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庇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rdo;这些论述是讲气功方法和效应,历代有多文人为之作注。

《庄子》论气功很通俗,很形象。《庄子&iddot;刻意》描述气功为&ldo;吹口句呼吸,吐故纳新&rdo;。《庄子&iddot;大宗师》介绍气功踵息法云:&ldo;古人真人,其寝而梦,其觉而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以踵,众人之息以喉。&rdo;踵息又称胎息、真息,是发自脚根(或云发自命门)的一种深长匀细的呼吸方式。《脉望》云:&ldo;真人之息以踵。踵者,命门也。其气息于命门,如子在胎,不饮不食,绵绵长存。所谓胎息也。&rdo;

《庄子》宣扬天人合一,其《齐物论》云:&ldo;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rdo;这正是气功追求的境界。

6内丹气功

(1)什么是内丹术

内丹术是用丹理说明的气功。内丹术属于气功,但与气功不是同概念。

气功的产生早于内丹术。先秦诸子有很多的气功论述,直到东汉,才有人开始以丹道说明气功,始有内丹术。

内丹术的发生和盛行稍迟于外丹术。古人访仙人、求仙药不得,就转而自己炼外丹‐‐灵丹妙药,炼丹又不见成效,就转而用丹理练内丹‐‐气功。外丹术盛行于汉唐,内丹术盛行于宋以后。

内丹术只是气功的一个分支。气功还包括更多的内容,如静坐、导引、硬气功、辟谷等。

内丹术属于道教气功系统,道士炼丹。气功属于大众,文人多练气功。内丹的内容颇有些荒唐,牵强附会,现在不太为人接受。

(2)丹理与气功

内丹术是用含蓄的方法说明丹理及其练功方法。

以人体喻炉鼎。头为鼎,腹为炉。心口为鼎,丹田为炉。练功前要立鼎安炉。立鼎就是坐定身体,稳如泰山。安炉就是以神御气,神气和合。将意念由下丹田移至上丹田,称为移炉换鼎。

炉鼎有门,内丹术喻人体有七门,一为天门,在泥丸;二为地门,在尾闾;三为中门,在夹脊;四为前门,在明堂;五为后门,在玉枕;六为楼门,在重楼;七为房门,经绛宫。

炼丹有丹池,人体也有三池,胆为中池,舌下为华池,腹和膀胱为玉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