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等知罪……”
京营八校的校尉们垂头丧气地走了。
长公主也松了口气,打定主意,成亲那一日的人手一定要想一个完全的理由。
大晋兴平三年七月二十八,羽林卫的兵丁四处张贴红榜,向天下广而告之,长公主与燕侯的婚事已经定下,今日便下聘礼了。
因为长公主府现在还只有一个地基,连围墙都没有打好,此次下聘的聘礼是从内务府衙门走的,一共五百一十二抬。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恰好比先帝为太子时大婚的聘礼低了一百二十八抬。
大晋在聘礼上,没有特别详细的规矩,除了皇帝大婚和太子大婚之外,皆是看各家财力而定,选一个吉利的数字放聘。无论嫁妆还是聘礼,皆以六十四抬唯一整数,称为全抬,也往往有不足这个数的,就陪送三十二抬,称为半抬。凑不够六十四抬的一般都是普通的百姓家,稍富裕一些的十二抬或者十八抬,普通人家六抬或者八抬。
聘礼的箱笼里并不只有金银玉石,三牲、鱼果、酒米、茶糖、对联等皆在内,哪怕并不富裕的百姓之家凑出双数的聘礼也是十分容易的。
公侯之家的聘礼由爵位以及官职而定,一般几百抬的都有,最常见的是一百二十八抬或是二百五十六抬,皆是在六十四的基数上翻倍。除此之外也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比如弟弟不能越过哥哥的聘礼,否则便是长幼不分,会导致家宅不宁。
但这对长公主毫无影响,此时无论是皇家还是宗室,再没有比她身份更贵重的人,连小皇帝都要叫她一声姑母。只要长公主愿意,她掏出一千抬聘礼都可以,只要她掏得出来……嗯,有在江南顶顶富裕的晋阳县作为封地,想掏不出来也挺难的。
就算长公主掏不出来还有太皇太后,太皇太后盼着长公主成亲盼得看谁都像自家女婿,前头又黄了两次婚事,别说是怎么看怎么满意的燕侯了,就算是个看不顺眼的也就捏着鼻子认了。
更何况燕侯乃是入赘,再多的聘礼最后都是要再收回长公主府里去的,只不过是抬出来给燕侯长脸罢了。
也因此,这一次下聘,竟然奇迹般地没有令任何勋贵家的小姐眼红嫉妒,连当今太后当年嫁给尚为太子的先帝时都要被她们酸上几句,现在提起来竟然都是一脸微妙的表情。
无论怎么说,和一个男子比聘礼,还比不过……怎么想怎么心情复杂。
内务府衙门距离蓟侯府说远不远,说近不近,隔着小半个长安城而已,还不是最繁华的区域。以羽林卫军士的脚程,不到一个时辰就送到了,实在是不足以让全城百姓都立刻知晓长公主放聘的消息,掌管内务府的内府令沉思良久,大手一挥,道:“给我绕着长安城走上三圈!”
羽林卫的军士们兴高采烈地应声:“卑职领命!”
此行打头的除了羽林中郎将之外,还有一位宗室老人,乃是世祖皇帝的兄弟,故秦王的子嗣,在宗室里与天家血缘十分近,平素里又是个洁身自好的,没有什么坏名声。本来有人提议说请故蜀王一系的宗室老人,蜀国公犯了罪还有故蜀王的次子可以用,但被长公主以蜀王系诸子皆镇北地,来京不便这种理由拒绝了。但实际上,只是长公主私心里不想将这种差事交给蜀王一系而已,前世蜀王诸子随着蜀国公举起反旗的事情,她到底还是有些许芥蒂。
故秦王有四个儿子,承袭秦国公的秦王长子早在仁宗皇帝时代便过世了,剩下几位皆接连逝去,这一位乃是仅存的秦王幼子,封了溪南君,名声很好,但不曾出仕,若不是长公主亲自去府上请人,请他以自己的长辈身份前往蓟侯府,恐怕还请不出这位。
虽然说代宗皇帝或者仁宗皇帝的兄弟们走这一趟身份也足够,但论其德高望重这一点,还是远远不如这位溪南君的。
羽林卫的军士特意走得很慢,挂了红花的箱笼一抬接一抬经过大街小巷,引得百姓频频驻足。箱笼最上层的盖子都是打开的,小儿手臂粗的翡翠如意就足以令人膛目结舌,更别提拎在军士手里的大雁了,一人手里两只,蔓延出去不知多远,有的甚至翅膀还在抽动,很明显是活的,在后面甚至还有鹿。
送聘礼的羽林卫正在路上,蓟侯府的帖子也挨家挨户送去了,赵国侯府是最先接到的,其次是临原郡主的娘家临原侯府,虽然临原郡主早就和临原侯府成了仇敌,但为了脸面上好看,还是咬着牙吩咐人送了帖子。
眼看燕宁越有希望承爵,她不能再起什么幺蛾子。就算不看这个,燕赵歌和她的关系虽然只是表面上融洽,但燕宁越还小,十年之内蓟侯府还是要燕赵歌来撑着,没道理为了过去的一点苦难就落了燕赵歌的脸面,兄弟反目吃亏的绝对不是燕赵歌,这点她是看得很明白的。
几乎要到了晌午,挺胸抬头抬着聘礼的羽林卫军士才踏入蓟侯府。
守卫蓟侯府的锦衣卫军士们皆刀兵在身,严阵以待,不肯堕了自家指挥使的威名。
羽林中郎将下马,行礼道:“某乃羽林中郎将,奉晋阳长公主之命,礼聘蓟侯府大公子,纳征之礼共五百一十二抬,请燕家过目!”
羽林中郎将心里激动坏了,虽然换做一般人家这只不过是管家下人的活,但这可是皇家的聘礼,换位思考他这就是在为太子下聘,谁能有此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