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线,在那以前是“盛唐”,在那以后则为“大历体”或“中唐”。也就是
说,天宝未是人们公认的唐诗转折点。而且这个转折点的意义还不仅仅局限
于有唐一代之诗,对于整个古典诗歌发展史来说,天宝未同样是一个转折点。
清人叶曼对所谓“中唐”的说法颇为不满:“不知此中也者,乃古今百代之
中,非有唐之所独得而称中者也。”2闻一多更十分明确地把建安以后的诗歌
史分成前期和后期,其分水岭就是天宝十四载(755)。3我们基本上同意上
述观点,并认为这个转折过程的时间跨度大约是以天宝十四载(755)为中点
的二十来年。
那么,这个转折过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或者说,那个时代对诗坛风
会提出了何种转变要求呢?
首先,正象上面所说的,在天宝年问也即盛唐的后期,五七言诗歌的创
作实绩已经有了惊人的积累,而杜甫则以集大成者的姿态对前人的诗歌遗产
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从表现对象到创作手法,从诗歌体裁到修辞手段,前人
在诗国中留下的丰富积累都在盛唐诗尤其是杜诗中汇总起来了。至此,古典
诗歌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顶峰,“若无新变,不能代雄”(萧子显《南齐书?文
学传论》),五七言诗要想继续向前发展,就再也不能沿袭以前的轨道了。
其次,随着大唐帝国鼎盛时代的消逝,以浪漫气息为主要特征的“盛唐
气象”也悄然逝去了。动乱的社会、黑暗的政治和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使诗
1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当杜甫登上诗坛时,五七言今体诗的各种样式在形式上都已定型。这种经前人几
百年的艰苦摸索才建立起来的新诗体具有声律相间相重,文句或散或骄,既工整又有变化的形式美,从而
为杜甫争奇斗妍、逞露才思提供了全新的艺术天地。不难设想,如果没有前代诗人为诗歌格律化付出的巨
大努力,如果杜甫还需要自己去摸索诗歌格律,他是不可能写出那些精美绝伦的律诗来的。
2见《百家唐诗序》,刊于清席启字编《唐诗百名家全集》卷首。按:席氏此编专收中晚唐人诗集,原是
因为盛唐以前之诗集多有善本行世(见该书自序),而叶燮则在序中借题发挥,以阐述他的文学进化的观
点。我们大致同意叶说,但叶燮把“中唐”之始定于贞元年问,我们则认为“中唐”始于天宝末年前后。
3见郑临川述《闻一多先生说唐诗》,《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4期。按:闻一多此说的主要依据是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