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二养子性情迥异韦太后悲喜交集
“姐姐还是赶紧叫夫君休了赵嬛嬛,离开临安去温洲老家吧!再迟恐怕就来不及了。妹妹的预感是不会错的。”嬛嬛“扑通”一声跪到了姐姐林氏的脚前。
“即使朝廷能够证明妹妹的公主身份有假,丈夫也不会这样做的,他岂能丢下妹妹不管?既然是一家人,理该有难同当。”林氏相信丈夫的为人。
韦氏被高宗安排在了金碧辉煌、刮楹达乡的华丽寝宫,名曰:“慈安宫”。
贵妃吴芍芬听说公主嬛嬛有假,慌忙跑到“慈安宫”里,跪拜韦氏,希望太后能够仔细斟酌、慎重考虑。
韦氏呜呜咽咽、痛哭流涕,“嬛嬛跟随本宫的时间最长,我们早已是母女相称、骨肉情深,若她是真的赵嬛嬛,本宫回来多日,岂能置之不理?构儿的后宫里,芍芬是最聪明又最能干的女人,无有丁点的瑕疵,哪是潘氏等人可以比拟的?尤其是帮助皇上收养了儿子赵昚,赵昚天资聪明,是宋室大位的最佳人选,本宫代表皇室谢谢芍芬。基于贵妃对皇室所做的贡献,本宫定让芍芬是为大宋皇后。”
“媳妇没有太后说得那么好,收养昚儿,是芍芬的应当之举,媳妇哪敢有太多的奢想?”
“贵妃别谦虚了,太后说行,那就一定行,别让本宫失望的哟?”
谁不想当皇后?吴贵妃也不例外。被太后这么一许诺,芍芬没有了更多的心思替嬛嬛求情。万一嬛嬛有假,自己在太后心目中的印象就会大打折扣,别说是当什么皇后,要能保住贵妃的头衔,那就算是阿弥陀佛,弄得不好还会牵扯昚儿。不行,为了赵昚的将来,芍芬不能得罪太后。
母以子为贵,吴芍芬虽是养母,却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精神。是其他后宫娘娘们无法比拟的,那么养子赵昚是谁?缘何又会得到太后韦氏的如此喜爱?
赵昚是宋太祖的七世孙,太祖四子赵德芳的后人。高宗在扬州逃跑时因为受到了惊吓,所以失去了生育能力。唯一的独子赵旉又在苗刘之变后死去。而太宗系的后人,在靖康之变后,基本上被金人一打尽,剩下来的也全都押往了北方。最主要的是,出使金国的使臣回来后说,金太宗完颜晟长得酷似宋太祖赵匡胤,民间传说是太祖要回来夺取皇位。于是,高宗说道:“太祖是大公无私的皇帝,有子却将皇位传给了弟弟,其后人衰微,朕准备将皇位传给太祖的后人。”高宗从太祖的后人中逐一地选拔,因是逃难到此,其他的人不是少手,就是缺腿,高宗都不满意,最后只剩下了一胖一瘦的两个小孩。高宗开始中意那个胖小孩赵琢,两个孩子在宫中站立着,突然间,窜出来了一只花猫,瘦孩一动不动,胖孩子却伸出脚来用力踢猫。因为这件事,让高宗对胖孩子的好感全无,他把瘦小孩留在了宫中。
高宗先是让贤妃潘巧云领养赵昚,说她失去了儿子赵旉,一定是痛苦不堪、心如刀割。有个养子陪伴,兴许心里会慰籍许多。可潘贤妃根本就接受不了那个瘦个的赵昚,还把高宗收领养子的行为,数落了一通。高宗也不计较,心想:贤妃定是心里难受,才有如此冒犯言行。他把赵昚领到贵妃吴芍芬的面前,万分痛苦地说道:“若是太医的诊断属实,朕就定然没有了生育,爱妃要把赵昚看作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对他好好教育,让他健康成长,大宋将来的担子,一定要落在赵昚的肩上。”
见贵妃吴芍芬领养了赵昚,贤妃潘巧云心生妒忌,要比试高低。高宗万般无奈,只好让那个胖孩子赵琢回到宫里给贤妃领养。
吴芍芬使劲地点头,用力地说道:“皇上就放心吧!昚儿不会让你失望。”
赵昚最初的名字叫伯琮,生父是秀安僖王赵子偁。进入宫里的赵昚,所有能接触到的人,皆是吴贵妃默许之人。
赵昚从小就接受到了最好的教育,长大后,被高宗封为镇国公,后来又进封为郡王。这位天资聪明、敏而好学的准皇储却和权臣秦桧的关系十分僵硬。主要是因为赵昚比较厌恶秦桧的委屈求全和屈辱求和政策。而秦桧也顾忌到赵昚的能力太强,怕是以后会丢弃秦桧。赵昚的生父秀安僖王赵子偁病故,秦桧上奏高宗要求赵昚守孝3年,因为赵昚的皇太子身份并未确定,所以这个要求也不算过分。但秦桧是想借机免去他的皇储身份,让赵琢独占熬头。然而,高宗不为秦桧的阴谋诡计所动,待赵昚守孝期满,继续让他回宫。
待赵昚、赵琢成年之后,高宗以送美女之法考验他们。宋高宗在给他们每人送去美女10名之后,过了一段时间又把她们召了回来。经过稳婆的仔细检查,发现送给赵琢的那10个美女都不是处女,而给赵昚的那10个美女皆是完璧无暇。于是,高宗最后确立了赵昚的皇太子地位。而赵琢就失去了当太子的机会。可见赵琢是**害了自己的太子之争。
得知韦氏返宋的消息时,赵昚独自出宫,迎接太后,韦氏见此,极其感动,也正是因为如此,她才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名声对保护皇室名誉有多么的重要。
而赵琢却像似事不关己,对太后回国,无动于衷,着实让韦氏伤心、难受。
赵琢的行为让养母潘巧云伤心、难受,也让权臣秦桧愁眉不展、垂头丧气,这个扶不起来的阿斗,如何能跟太子斗?若是
赵昚当了皇帝,秦桧的好日子就算是到了尽头。他试着要和太子搞好关系,可赵昚就是不给他一点面子,愤怒地说道:“只要相爷能对着岳帅的坟墓真心忏悔,叩几个响头,本太子兴许考虑和相爷一家改善关系,除此之外,就没有商量。”
“欺人太甚,这样的要求怎能答应?就是高宗也不会同意。”秦桧自言自语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