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不容青史尽成灰·两汉卷 > 第388章(第1页)

第388章(第1页)

而朱标又做得如何呢,自被立为太子以来,他对宋濂等授业恩师始终礼敬有加,公开场合,常恭敬以&ldo;宋师&rdo;相称,年节朱元璋给他的赏赐,必分出一份赠予宋濂,后来宋濂的孙子宋慎被揭发为&ldo;胡党&rdo;,朱标更是倾力相救,&ldo;郭恒案&rdo;&ldo;空印案&rdo;等明初贪污大案株连甚重,朱标主张从轻,并为此和朱元璋争执。户部尚书茹太素因奏章行文啰嗦,遭朱元璋责打,朱标为其说情,并连夜送金疮药和补品,宽慰道&ldo;此事乃卿之旧习,非卿之错&rdo;。连弟弟秦王和晋王被控告&ldo;横行不法&rdo;&ldo;图谋不轨&rdo;,引得朱元璋大怒,还是朱标出面说情,帮两个弟弟脱罪。甚至随朱元璋外出巡视时,也时常将自己的食物分发给沿途缺衣少食的百姓,可谓深得民心。后来建文帝重臣方孝孺赞他&ldo;孝友仁慈,出于至性&rdo;&ldo;为人友爱,仁孝感婴孩&rdo;,诚非虚言。

这是一个善良、宽容、友爱兄弟、学识渊博、礼贤下士的大明储君。那么许多史料里说他&ldo;懦弱无能&rdo;&ldo;缺乏治国之才&rdo;,又是否是事实呢?

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开始,22岁的朱标开始受命处理政事,朱元璋命令群臣&ldo;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rdo;,并传授朱标处理国事的四要诀‐‐仁、明、勤、断。在这刻意的锤炼里,朱标未让朱元璋失望,他悉心学习,勤于政事,遇事时常建议行&ldo;宽通平易之政&rdo;,虽屡遭朱元璋否定,却也对其日渐满意。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标受命出巡陕西等地,一路考察民情,获益良多,归京后又全力维护遭朱元璋囚禁的弟弟秦王朱樉。此后身染沉疴,于次年病逝。

一个从22岁开始就以储君身份协助父皇处理政务,且始终保持独立见解,更累积丰富经验的太子,可见是具有相当的治国能力的。至于史不绝书的有关朱标的&ldo;软弱&rdo;,倒是另有几个鲜明对比的例子:一是洪武七年,朱元璋宠妃孙贵妃去世,朱元璋命太子领诸皇子着孝服服丧,朱标认为不合礼法,坚决拒绝,气得朱元璋险些挥剑砍他。二是洪武末期,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朱标为此求情,朱元璋找了一根满是刺的木棍叫朱标去拔,朱标不敢动手,朱元璋训诫道:&ldo;我杀功臣,就是要为你拔掉这些刺。&rdo;谁知朱标毫不示弱,反驳道:&ldo;帝王是尧舜一样的帝王,大臣才会是拥护尧舜的臣民。&rdo;一番话直把朱元璋气得暴跳如雷,又险些冲儿子挥拳动粗。

即使在明白了父亲的残暴,甚至可能面临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依旧毫不退让,坚持原则。综上,朱标的形象终于清晰起来:一个宽厚仁德,博学多才,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为政宽容,仁爱兄弟,拥有丰富行政经验和能力,外柔内刚的人。条条素质,完全吻合朱元璋对&ldo;接班人&rdo;的要求。这既是朱标自身的性格使然,也是朱元璋刻意培养的结果。若非英年早逝,继位的朱标,很可能是一位堪比文景的仁君。

从朱标身上,也不难看到朱棣等人难入朱元璋法眼的原因。一直觊觎皇位且战功卓著的四皇子朱棣,其性格几乎是朱元璋的&ldo;翻版&rdo;。戎马一生的朱元璋下定决心培养一个&ldo;仁君&rdo;继位,特别是其在晚年意识到一生为政严苛而造成的种种弊病后,更坚定了这一选择,从而毫不犹豫地将皇位的接力棒传承到性情最接近朱标的皇太孙朱允炆手中。而朱棣等&ldo;叔王&rdo;们之所以不能成为皇位的&ldo;合法继承人&rdo;,实在是应了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

【四】

说完朱标,自然要说说朱标的弟弟们,那些觊觎皇位已久的藩王们。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朱元璋正式建藩封王,封其24个儿子为藩王,分镇各地,藩王拥有自己的&ldo;护卫&rdo;,每年钞5万贯,米5万石的供给。诏令一下,群臣哗然,先后有叶伯巨、王朴、叶居升等大臣上书反对,尽遭屠戮。

有人指摘朱元璋此举&ldo;不吸取历史教训&rdo;,而从当时看,分封藩王显然是为&ldo;中央集权&rdo;做准备。在明初大封功臣,诸多功臣尾大不掉的背景下,分封藩王恰是牵制权臣,进而收拢军权的最好方式。朱元璋也对藩镇的危害采取了&ldo;预防措施&rdo;,编订《皇明祖训》,令诸皇子恪守执行。多数藩王护卫最多不超过5万人,无力对抗中央。例外的,是9个担负驻守边疆任务的藩王,分别是:皇次子秦王朱樉,驻西安;皇三子晋王朱纲,驻太原;皇四子燕王朱棣,驻北平;皇十三子代王朱桂,驻大同;皇十四子肃王朱瑛,驻甘州;皇十五子辽王朱植,驻广宁;皇十六子庆王朱栴,驻甘肃庆阳;皇十七子宁王朱权,驻大宁;皇十九子谷王朱穗,驻宣化。这9位藩王皆担负守土之责,虽按规定不能理&ldo;民政&rdo;,却有权调动辖区内的军队,供其统帅的军队皆在10万以上,他们才是&ldo;中央政府&rdo;的最大威胁。而按照封建国家&ldo;长幼有序&rdo;的顺序,真正对&ldo;继承人&rdo;构成威胁的,是三个人:皇次子秦王朱樉,皇三子晋王朱纲,皇四子燕王朱棣。

对这9位身负守土之责,却足以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爱子,朱元璋同样费尽了苦心,既悉心培养,又严加防范。在他们年幼时,即宣召徐达、李文忠、郭英、耿炳文等功勋宿将,为皇子们讲解兵法战策,并严令&ldo;多教习实用之术,莫拘泥兵法条文&rdo;。国家有战事时,常令皇子们随军征战,亲身体会战事。其中的几位皇子,更在其安排下与朝廷武将结成姻亲,比如燕王朱棣娶了中山王徐达的长女,宁王朱权纳了长宁侯耿炳文的次女,武定侯郭英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代王朱桂和辽王朱植。诸王就藩后,其岳丈家亲属皆被留在京城,以收牵制之效。太子训导叶伯巨曾谏劝朱元璋对诸皇子&ldo;遣名师多教习仁义之法,以防二心&rdo;。朱元璋怒他&ldo;离间皇室宗亲&rdo;,愤而将其拷问致死,但对其意见也尽数接纳。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朱元璋从全国各地精选10名&ldo;当世高僧&rdo;,分派给太子以及9位守边藩王讲经说法,意图通过此举令儿子们懂得&ldo;仁德之道&rdo;&ldo;慈悲之心&rdo;。起初颇见效果,次年刑部尚书(司法部长)开济上表称赞此举令各位皇子&ldo;深明陛下训导之心,德行大进,诸藩有口皆碑&rdo;。但万没料到的是,这10位&ldo;当世高僧&rdo;里,分派到北平燕王府的,恰是后来朱棣的亲信,策动谋划&ldo;靖难之役&rdo;的第一谋士‐‐姚广孝。大乱的伏笔,正从此时种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