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安帝当然不会&ldo;好好想想&rdo;,相反气得暴跳如雷,但慑于杨震的威望,终不敢拿他怎么样。杨震骂痛快了,继续忙活前线的战事,他和大司农胡广密切配合,筹到一笔钱粮,总算可以解燃眉之急了。
但是老谋深算的李闰们却发现,杨震,已经没多少好日子了。
因为杨震第一次开骂的时候,朝廷里还有几个帮腔的,而后杨震越骂越多,帮腔的却越来越少,到最近这次,连他的学生也不敢说话了。官场上就是这么世态炎凉,杨震,也注定要死在这世态炎凉上。
扳倒杨震的机会已经出现了,就在这笔杨震刚刚筹措到的钱粮上。
延光三年(公元124年)初,李闰再次以汉安帝的名义下诏,命大司农胡广挪用这笔钱粮为自己修造住宅。胡广软弱不敢抗命,到手的军费飞了,杨震闻讯暴怒,又写了一篇怒气冲天的奏折,这似乎是之前固定的剧本了。但当杨震急匆匆地把奏折送到汉安帝手里时,他才发现:这次真的不一样。
因为杨震刚把奏折交给汉安帝,汉安帝就哼了一声,看都不看随手扔在地上,继而拂袖而去。杨震登时傻了:耻辱!彻头彻尾的耻辱。他明白,自己已经完全失去了汉安帝的信任,下狱获罪甚至横遭身死,都很可能是明天的事。
杨震不争了,他回到家里闭门谢客,甚至几天不上朝,在想什么没人知道,但面对阴影重重的&ldo;腐败联盟&rdo;,这个&ldo;亮剑&rdo;了一辈子的&ldo;剑客&rdo;,人生里第一次累了:心灰意冷,身心俱疲。
直到一个人的死。
这个人叫赵腾,和杨震根本不认识,他没读过多少书,更没做过什么官,只是一个河间府的平头百姓。但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在杨震闭门谢客期间,竟然勇敢上书批评朝政,怒斥李闰们误国,慷慨激昂之词,连杨震读了都汗颜。
这番勇敢当然换不回好下场。汉安帝听后非常不爽,顺带着把对杨震的不爽也发到他头上,然后下狱,论罪。杨震闻讯后挺身而出,竭力营救,却是火上浇油,原本赵腾判了个&ldo;秋决&rdo;(秋后问斩),杨震一营救,变成了&ldo;立斩&rdo;。
赵腾很勇敢,一路上不停地骂,刑场上冲着李闰骂,人头落地的时候,一双虎目直瞪着众宦官们,胆小的,竟吓得失声尖叫起来。
那些时日里,杨震一直闭门谢客,对家人说的最多的是一句话:我不如他啊,我不如他啊。反反复复。
很不幸的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句话很快传到了李闰们的耳朵里,成了压垮杨震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杨震不知道这些,他正在筹谋着做最后一搏,一辈子&ldo;阳谋&rdo;的他,这次终于准备玩一次阴谋了:看似得宠的李闰们,其实有一个天大的漏洞,他们&ldo;挖国家墙脚&rdo;都是假传圣旨的,虽然汉安帝不会在乎他们糟蹋了多少钱,但有一样东西是不能不在乎的‐‐权力。
所以杨震抖擞精神,一边闭门谢客,一边开始整李闰们的黑材料了,这黑材料有多少用不好说,但总算,这是最后的机会。
可这最后的机会已经晚了。
因为此时汉安帝正在山东出巡,李闰们就陪护在身边,近水楼台先得月,外带攥着杨震的&ldo;小辫子&rdo;,正是最好的&ldo;下药&rdo;机会。所以拿出当年糟践邓太后的本事来,这次糟践杨震:皇上您听说了吗?自从那个赵腾伏法后,杨震很不高兴,天天在家哀叹,他现在是太尉,手中掌握兵权,万一搞出点什么事情来……
摸住帝王心脉,先发制人,局面,已经无可挽救了。
这次,汉安帝难得&ldo;效率&rdo;了一回,李闰&ldo;下药&rdo;后的当晚,下令快马800里加急返京,当场撤掉杨震太尉一职,并立刻遣返回原籍。杨震一家还在睡梦中,就被如狼似虎的官差强行塞进马车,然后火速开拔。杨震悲恸万分,甚至来不及悲恸,一家人被催命似地往老家赶。晨光熹微时,他们已经走出了洛阳地界,来到了一个地方:陕西华阴夕阳亭。
家,已经很近了。
夕阳亭,好熟的名字。
微微晨光之中杨震想起来了。49年前,他辞别母亲,离开家乡,跟随恩师恒郁,正是经此地进入洛阳。然后求学,满师,讲学,为官,惩奸除恶,治理地方,背叛,孤独,斗争,陷害,亮剑一生。
他会想到什么呢,是否会想到已经作古的母亲,那一句铮铮的叮咛?
若负汝父之清名,则永不相认也。
如果想起这一幕的话,杨震一定会说:&ldo;母亲,我,一生未负。我,回来了。&rdo;
然后,就是《后汉书》的记载,行至夕阳亭,杨震迟疑良久,对两个儿子留下了最后的嘱托。
为官不能效忠国家,报答百姓,反而落得千古骂名,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
死亡,只是我们士大夫的责任。奸臣祸国殃民,我却无能为力。妖女淫乱宫廷,我却不能阻止,又有什么脸面去见日月。我死以后,用杂木做棺材,用被单蒙住我的头,盖住我的身体,不要埋在家族的祖坟,不要祭祀。
一字一泪,原原本本,翻译下他最后的遗言。一个爱惜名誉如爱惜羽毛的人,最后的无奈,孤独,悲伤,激愤。
言罢,饮毒酒而死,这是延光三年(公元124年)三月十二日,杨震时年6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