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三、结破
结论:
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这个地方我们要讲一下。
《楞严经》的观念,“觅心了不可得”的意思,不是说它的作用不存在。我们这一念心去攀缘佛像,产生很美好的善念,这也是造一个善业,这种作用都存在的。只是它这一念心没有自体,是心无体。很多人就问:什么叫有体?什么叫无体?怎么叫作我的妄想没有自体?你现在生一个想法,你这个想法会随外境的变化而改变,就是没有自体。比如说有人赞美我们:诶,你这个人很好啊!我们很欢喜。这个欢喜的心有没有自体?没有自体。因为你心中是缘“你这个人很好”——我们是缘这样的一个名言的所缘境,才产生欢喜的感受,当这个所缘境我们忘掉了以后,这个心也就消失掉。也就是说,要有这个境,你才能够有这个心;你这个境消失了,这个心也消失了。那你这个心就是没有自体,只有作用而没有自体。《楞严经》把它叫作缘影之心。
我们过去习惯跟着这样的缘影之心的妄想在跑,所以我们永远找不到我们的本来面目,问题在这个地方。为什么会有生死轮回?就是我们一直放弃我们的本性,忘掉我们的主人翁,跟着妄想在走。这个妄想就像猴子一样,抓了一个所缘境,就攀缘它;然后放掉一个,又抓一个;又放掉一个再抓一个……所以使令我们的生命产生一种不断流转的力量,就是十二因缘的灵动产生。现在应该怎么办?我们过去的心是向外攀缘外境的,所以产生很多的感觉,很多的想法。像这个时候,佛陀会告诉你:不要向外。你向外产生的想法都是没有自体的,都只是一时的感觉、一时的想法,这是生灭心。你要找到一个永恒的感觉、永恒的想法,你要向内去找。我们到目前还没有讲到真心,现在只是破妄,到最后会显真。你说破到最后,我什么心都是生灭的,那什么是我的本来面目?后面会说到,它有七处破妄,十番显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前面佛陀一再告诉我们,觅心了不可得。不过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佛陀他的思考模式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佛陀破我们这念心没有自体,他的方法是:你从什么地方来?你问这一念心,它的处所在哪里。一个东西有自体,它一定有依止的处所,但是我们找不到它的处所。你看,我捏我的手有感觉,但这个感觉是从哪里来的?没有。等到我今天把这个捏的地方放掉了,这个感觉又跑到哪里去?没有。所以蕅益大师说,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看:未生无潜处,正生无住处,生已无去处。就是说,我还没有捏我的手的时候,那个感觉躲在哪里呢?未生无潜处——它也不知道在哪里。我在捏我的手的时候,那个感觉住在哪里呢?也没有地方。等到捏完以后,那个感觉又跑到哪里去了呢?又找不到了。所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结论就是:它是没有自体的,它只是因缘产生的一时的“作用”而己。既然只是一种“作用”,我们就可以破除这种自性执,就可以不随妄转。
辛六、破转计中间。分二:壬一、破泛计。壬二、破正计。
我们看第六段,破转计中间,就是执着我们这个明了分别的心是在中间。这地方有两段:第一段是破泛计,第二个是破正计。
壬一、破泛计。分二:癸一、泛计。癸二、泛破。
“泛”就是浮泛的执着,一个含糊笼统的执着。我们先看“泛计”,再看怎么去破它。
癸一、泛计
【第九讲图三】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阿难尊者他又产生另外一个执着,说世尊啊,我过去做佛的侍者的时候,曾经听到佛陀跟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诸大菩萨、法王子(菩萨叫法王子。佛为法王,于法自在;菩萨发菩提心、行六波罗蜜,未来要继承佛位,所以叫法王子)谈实相。佛陀在跟诸法王子谈诸法实相的时候,谈到一个观念,说我们这一念心啊,它不在色身之内,也不在色身之外。佛陀讲过这样的话,这个的确是佛陀的教诲。
以下是阿难尊者听到心不在内、不在外,他个人产生的执着。阿难尊者他就说,我把这句话思惟了一下,心不在内,也不在外,“内无所见,外不相知”……什么叫内无所见呢?就是“内无知故,在内不成”。就是我们这一念心,不能看到身体里面的五脏六腑,所以心是不在内的。这个是成立的,前面已经说过了。那我们这一念心呢,“外不相知”,就是身心是互相能够了知的,所以心也不在外。这个前面也说过了。所以我现在得到一个答案是:“今相知故,复内无见”。我们身心又能够互相了知,又看不到身体里面的东西,所以应该是在中间。阿难尊者并没有把“中间”的明确定义说出来,到底是以色身为中间,还是以外境为中间?并没有讲出来。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一提的,就是谈到诸法实相。我们说一下什么叫诸法实相。
佛陀跟诸大菩萨谈到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就是我们生命的真实相。诸法实相是有两部分:第一个是无相,第二个是无不相。
佛法在谈生命的时候,谈到空性的这一面,就是我们这个身心世界因缘生,所以它本性是空的。从本体上来说,我们的生命的现象是毕竟空寂的。说是觅心了不可得。但是从它的作用来说呢,我们每一个生命体,你只要有一个起心动念,有一个动作,它就是一个因缘,它就是一个业力。所以说,从作用来说,它是无不相的,它有无量无边的作用,所以创造了十法界的因果。
这个地方讲到诸法实相,它是偏重在空性这一部分,偏重在无相这一部分。
这是佛陀的诸法实相的意思,不在内,也不在外。阿难尊者听到这句话,他就执着在中间。这是他的一个泛计。
癸二、泛破
【第九讲图四】
我们看佛陀的泛破。佛陀对这样的执着加以破斥: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佛陀先作一个征问,先问他“中”在哪里,双向的征问。佛陀说:你说这个心在中间,你这个“中间”不能够含糊笼统。那么“非无所在”,它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处所,才能讲中间。你说心在中间,那这个中间到底在哪里呢?“为复在处?”是在身体之外的外境当中,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有一个中间?还是在色身——你的身体本身的中间?是在外境的中间,还是在色身的中间?你这个要讲清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先看如果是在身体的中间——若在色身的中间,这样的话有两种情况:如果是在身体的边缘,比如说上下两边,或者左右两边,那当然不是中间;如果是在色身的正中央,那么就跟身内一样了。前面我们说过了,心在内,你见不到里面这是不对的。所以说在身体的中间,跟第一科就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