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宫太后不同意八大臣的拟旨,坚决不钤印,自然不能执行。八大臣的对策是罢理政务!太后发下的文件、奏章,怡亲王载垣等竟然敢不阅看,放在一边不予理睬。
一天两天过去了,八大臣也真的较劲,以太后不钤印就不办公相威胁!
双方相持不下,慈禧太后觉得,很快就要回銮了,像这样搁置着不是办法,决定让步。如何让步?还没有想好。
慈安太后小心翼翼地劝说:妹妹,还是能忍就忍忍吧,回銮了再说。
慈禧太后顺坡下驴:好,听姐姐的,就忍忍吧,姐姐可要记住今天他们是怎么欺负咱姐妹和皇上的!
生扛了两天,到八月十二日,两宫太后没有办法,就把董元醇的奏折和焦佑瀛拟定的《谕内阁皇太后垂帘听政并另简亲王辅弼均不可行》之驳旨,发下照抄。
八大臣欢呼雀跃,他们这才照常办事,言笑如初。他们放肆的笑声,响彻远近殿堂。
驳旨针对董氏之奏,一一批驳:一是驳皇太后垂帘,认为我朝向无此礼,此举是更易祖制,且八大臣奉遗命辅政,拟旨之后由太后阅看,绝非矫诏!
二是另简亲王辅政,有背先帝遗训,实属居心叵测!
三是皇帝已选定师傅,再增没有必要!
驳旨一一批驳,步步痛斥,语气凶狠,毫不留情。
这一回合,八大臣完全占了上风。他们兴高采烈,相互额手相庆。
肃顺党人这样写道:夫已氏(西太后)声势大减,诸所钻求,不敢轻诺。
第81页
恭王党人这样写道:千里草(董氏)上书,初十日未下。西边(慈禧)留阅。心台(怡亲王)冷笑。麻翁(焦佑瀛)另作,诸君大赞。良久未发,原件亦留。心台等不开视,决意搁车。日将中,上不得已,将折及拟旨发下照抄。始照常办事,言笑如初。如二四(肃六,或者指八大臣)者,可谓混蛋矣!
胜保听从恭王吩咐,八月十四日晚间到达热河,叩谒梓宫,一切谨慎小心。
八大臣奇怪:见到的这位勇猛武将,像是完全变了一个人,斯斯文文的,对八大臣十分恭敬。他还很驯服地给八大臣认罪,说自己擅自叩谒梓宫,违背祖制,请求辅臣处罚。
肃顺喜出望外,没想到像胜保这样的统兵大员,也对自己如此敬服,如此服服贴贴。
深夜,恭王的亲信军机章京代号为守墨道人的,秘密拜会胜保。胜保小心翼翼地说:八大臣罪状未著,不可实行兵谏,以免落个恶名。守墨道人深以为然,心里却疑惑:胜保将军何时变得如此成熟?不再鲁莽了?临别前,这位精于权术的守墨道人叮嘱胜保将军:肃顺辈颇畏大帅威名,大帅应蓄虎豹在山之势,不去惊动他们,免得被削夺兵权,不好再办大事。
肃顺感觉很好,觉得一切顺心。最关键的是,两宫太后没有召见胜保,胜保也无此意。看来,女人毕竟是女人,武夫终归是武夫,没有什么危险可言。北京方面,也是平安无事。肃顺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15八月十日,恭亲王只用了3天,就回到了北京。
廷臣们纷纷拜谒于恭邸,探听行宫方面的动向。恭王对与两宫太后的密谋,守口如瓶,只是平静地说,先帝的梓宫,即将回京,两宫皇太后和皇上,身体安好。
恭亲王回到北京,北京方面出奇地平静,热河集团觉得奇怪,恭王方面的亲信人士也感觉一头雾水。特别是前几日还格外卖力的周祖培,董氏之疏,是他在恭王的首肯下送上的,董氏一直受到朝廷的严厉申斥,周、董二人渴盼恭王回京,好商量对策,想不到恭王回来了,竟然只字不提垂帘听政之事。
恭王的韬略是,绝对保持北京方面的平静,不要出现任何差错,也不能露出一点蛛丝马迹。恭王什么都不说,周氏只好耐心等待,已经准备好的李慈铭的奏折和《临朝备考录》也只好暂且放一放。
热河方面严厉切责董元醇的明发上谕,驰送北京。
带兵将军胜保、谭廷襄等联名恭上黄折,请皇太后懿安。八大臣又立即加以切责,下令交部议处。
善于察言观色的文武大臣们,从这些迹象中,很快就知道了政局的发展方向,也因之了解了肃顺之众,真的手握大权,两宫太后也无可奈何。一时之间,浮言四起,众大臣纷纷倒向肃顺,热河集团之气焰大张,八大臣主政,甚嚣尘上。
这个时候,恭王方面反而出奇的平静。退休在家养病的三朝元老、前大学士祁寯藻却冒了出来,特地从保定上书朝廷,反对垂帘听政,认为垂帘绝非本朝家法,董议万不可行。祁氏是道光时期的重臣,历任南书房行走、军机大臣,咸丰年间拜职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这样的元老,声望甚隆,此折一出,自然朝野啧啧,八大臣主政之势形成。
大臣们心里明白,谁将是朝廷的主宰,这样,谁也不敢再提垂帘听政。
京师迅速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皇上回銮之后,上书太后垂帘的董氏,必遭严谴,甚至夺职。
北京集团的大臣们心中颇为不安,不知道恭王的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怎么连自己人也不透露一点风声?朝臣们噤若寒蝉,北京集团的官员们一个人蔫头耷脑的,士气不振。
知道内幕的宗室王公,心中忧虑,觉得这样会挫伤斗志,不利于下一步的行动。他们纷纷拜见恭王,请求召集大家,或者选择一部分核心人士,通报一下与两宫太后定下的决定,以让大伙心里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