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代的跪葬和玉石人坐像雕刻表明,跪坐确是当时最常见的起居仪节,特别是下人伺候主子时,尤得保持这种毕恭毕敬姿态。记时专称住字的约定俗成,说明这种跪坐式不仅流行于殷代上层社会阶层,而且当下层阶级服伺主子时也必须遵循的。
时称大食和小食,一在上午,一在下午,反映了殷人一日两餐的生活方式,上午一餐称大食,似人们较注重上午的进食,可能是为适应食后的力作,而下午一餐后时近日暮,&ldo;日入而息&rdo;,小食即可。在生产所获物质生活资料不太丰富的古代,人们已能相应合理调节饮食方式。云梦秦简《日书》和马王堆帛书《阴阳五行》记时有&ldo;蚤(早)食&rdo;、&ldo;莫食&rdo;、&ldo;下铺&rdo;之称,则流行至今的三餐制当是秦汉以来事。
上古时期人们的进食每每是围炉而食,但史前中原地区人们就食时未必就是采用蹲居、箕踞或跪坐式。西安半坡仰韶遗址一号房址的灶炕周围发现八块圆形扁平体卵石,表面有光滑的使用痕迹,背面却无,当系座石2。铜川李家沟遗址一座住宅,灶坑边也有三块鹅卵石座1。绥德小官道龙山遗址一座住宅,灶坑边发现座石一块2。甘肃永靖马家湾遗址发现的五座住宅,都是灶居室中央,旁边有座石,长宽在20~30厘米左右,作长方形3。这表明当时可能有围炉坐于石块而就食,这类石块久用不弃,具有小凳的性质,置之居宅,大概可视为最原始的一种家具吧。当然人们也会同时采用其他坐式,顺乎姿势自然而不致吃力体累而已。辽宁东山嘴遗址出土的4000年前陶塑人像,皆作盘膝正坐式,右腿搭在左腿上,脚心方向均顺其自然,有的下身底部满饰席纹4,可能人们就食时也是采用这种流行的坐式,盘坐席上而食。前引文献&ldo;夏禹为茵蒋席&rdo;,似夏人坐食以踞、盘、蹲为常。殷人就餐时大都是跪坐,甲骨文飨字作■,象两人围食器跪坐对食。陕西绥德■头村出土商代铜钺,有铭飨字作■5,两人跪坐对食,其中一人伸手取皿中食物,形象十分生动。
大、小食的时间专词实乃出自习以为常的生活用语,至于商未王纣&ldo;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保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rdo;6,这已越出两餐制的常规,自当别论。
大采、小采、夙几个时称,来之敬祈日月的礼俗。《国语&iddot;鲁语下》有&ldo;大采朝日&rdo;、&ldo;少(小)采夕月&rdo;。夙字则象一人跪而祈月之形,《说文》&ldo;夙,早敬也。&rdo;不过敬祈日月未必天天进行,可能恒行于一岁或某月某个比较固定的日子,有人们所认识的天象标准为之依据,久之而成为常礼俗信。
时称■字象埋骨于坎,殷人事鬼,■可能属于一种&ldo;二次葬&rdo;的宗教葬仪。这个时称只见于武丁时,后来即废除,乃一代习俗损益所使然。
甲骨文提供的殷商记时制,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的作息习俗,如果结合其他资料进行历吏的综合考察,那么这份遗产在社会生活史上的价值也就益显可贵,一幅3000多年前作息起居的生活画卷,形象而生动地再现人们眼前。
6《逸士传》。
7《庄子&iddot;让王》。吕81@
1《国语&iddot;鲁语下》。
2于省吾:《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文物》1973年2期。
3别详拙作:《试论殷代的记时制度》,《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5年。
4《国语&iddot;周语上》。
1《考古学集刊》1984年第4集。
2《考古学报》1979年3期。
3《考古》1985年7期。
4《考古学报》1985年1期。
5《河南新发掘一处龙山文化遗址》,《人民日报》1986年12月18日。
1《考古学集刊》1981年第1集。
2《考古与文物》1983年5期。
3《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上册,文物出版社,1988年,40页。
4《新中国的考古收获》,1961年。
5《考古学报》1985年2期。
6《考古》1986年9期。
7《文物》1986年8期。
8《说苑&iddot;反质》。
9《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70、121页。
10《考古》1976年4期。《文物》1976年2期。
1《考古学报》1955年第9册。
2《天问疏证》,生活&iddot;读书&iddot;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86页。
1《考古与文物》1983年5期。
2《考古学集刊》1983年第3集。
3《考古学报》1985年第1期。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武功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8年,18页。
5《考古》1975年2期。
6杨鸿勋:《仰韶文化居住建筑发展问题的探讨》,《考古学报》1975年1期。
7《藁城台西商代遗址》,21、24、26页。
8陈斌:《灯具的鼻祖‐‐四千年前窑洞的壁灯》,《文物天地》1989年2期。
1石璋如:《小屯殷代的跪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6本上册,1965年。
2陈志达:《殷代王室玉器与玉石人物雕像》,《文物》1982年12期;杨泓:《中国古文物中所见人体造型艺术》,《文物》1987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