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1马宗霍:《书林藻鉴》卷第六,五一。
1《晋书&iddot;王羲之传论》。
2[唐]欧阳询:《用笔论》。
3[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
楷书古称真书。工羲之学真书成绩卓著,令人赞叹,卫夫人在《与释某书》中对她的学生王轰之的楷书曾作过高度评价。南宋姜夔《续书谱&iddot;真书》云:&ot;古今真书之神妙,无于钟元常,其次则王逸少。&ot;王羲之的楷书地位很高。王羲之在楷书上的成就与贡献主要表现在&ot;变古形&ot;。楷书书体是在隶书嬗变过程出现的,这种书体早在汉简书迹中就出现了变形。东汉民间已开始流行,三国时期著名书法家钟砾不断加以研习,使之完善。并得到社会的承认。范文澜说:书法自东汉以来,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魏钟踪始创真书,独辟新境,因此被称为&ot;秦汉以来一人而已&ot;。至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被称为书圣。王羲之不仅吸收汉魏诸家的精华,更重要处还在于脱出钟繇的书法境界又自创新境。??有人认为,&ot;右军书成而汉魏西晋之风尽,右军固新创可喜,而古法之废,实自右军始&ot;。就是指这一点说的1钟繇的楷书还保存不少隶书的形态,&ot;左右波挑&ot;纵向的笔画较短,不少字态呈横方形,笔画之间结构尚未定型,结体尚不够紧密。王羲之师从卫夫人,学钟繇笔法,后来又跟王廙学习书法,王廙也是师法钟繇的,所以他们的楷书均属钟繇系统。王羲之&ot;变古形&ot;自然是对钟繇的楷书风貌而言的。王羲之的楷书比起钟繇来,面貌大为改观,笔画趋于规范,结构配置已基本确定,其纵向笔画挺直多向下引出,一改钟繇楷书字体横张为纵展风貌,结体匀衡大方,王羲之对原有楷书笔法作了改造,形成&ot;内擫&ot;和&ot;一拓直下&ot;的特征。就横而言,王羲之楷书在提笔处有按笔,收笔处不着重折笔重按,在运笔速度上缓前急后,笔画趋于简化明快,道整匀紧。笔法上的改变使字的体态也与以前不同。王羲之的楷书&ot;潇洒纵横,何拘平正?&ot;有&ot;魏晋飘逸之气&ot;。从字形看&ot;身&ot;字纵长舒展,&ot;地&ot;字横向偏长、&ot;国&ot;字偏方,笔画多的字如&ot;变&ot;&ot;藏&ot;字偏大,笔画少的字如&ot;一&ot;、&ot;二&ot;、&ot;三&ot;、&ot;日&ot;、&ot;口&ot;偏小,并不死板地追求通篇每个字宽高相等,按照字的自然姿态安排点画,能&ot;各尽字之真态,不以私意参之&ot;。王羲之所写的《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ot;南朝即脍炙人口&ot;,对后世影响很大。
乐毅论
《乐毅论》书于东晋穆帝永和四年(348年),是王羲之抄写古文的得意之作,被誉为&ot;王书之冠&ot;。
《乐毅论》系三国时期魏国夏侯玄为对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攻打齐国被猜疑,结果离燕仕赵的事件而撰写的评论文章。传说王羲之抄写这篇文章是付其子官奴的,有人考证官奴即王献之。传说这幅小楷原书丹千石,其他皆纸素所传,唐大宗裒聚王氏父子墨迹,惟《乐毅论》是石本,其后随葬入昭陵。后来陵墓为温韬所发,此石已破裂。北宋时高绅加以整理,但最后一行仅存&ot;海&ot;字,故拓本称为&ot;海字本&ot;。1南宋越州石氏刻本即据此上石,1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一七中说:&ot;王羲之书,旧传唯《乐毅论》乃羲之亲书于石,其他皆纸素所传。唐太宗衷聚二王墨迹,唯《乐毅论》石本在。其后随太宗入昭陵。朱梁时,耀州节度使温韬发昭陵得之,复传人间。??。本朝高绅学士家,皇祐中绅之子高安世力钱塘主簿,《乐毅论》在其家,予赏见之。时石已破缺,未后浊有一&39;海&39;字者是也。其后十余年,安世在苏州,石已破为数片,以铁束之,后安世死,石不知所在,或云:&39;苏州一富家得之。&39;亦不复见。今传《乐毅论》,皆摹本也。笔画无复昔之清劲。羲之小楷字于此殆绝,《遗教经》之类,皆非其比也。&ot;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有越州石氏本榻本。汉魏小楷如钟繇的《宣示表》由于隶书的影响显得拙朴宽厚,《乐毅论》则有清逸舒展、峭拔遒媚的韵味,很少见到隶书的笔意成为一种成熟的书体。唐代褚遂良《晋右将军羲之书目》认为王羲之小楷第一,&ot;笔势精妙,备尽楷则&ot;。通篇天头、地脚基本齐平,稍有参差,纵画垂直,横画略显右耸,字体有长方、正方、扁方,随字而变但不失匀称,严谨中有变化。《乐毅论》大多以中锋行笔写出,顿挫分明,冲融大雅,方圆适中,自然平易,毫无造作之态,留意运工,特尽神妙。为严峻的唐楷开了先河,是学习正书的范本。隋代智永曾说:&ot;乐毅论者,正书第一,梁世摹出,天下珍之。&ot;黄庭经
小楷《黄庭经》传为王羲之永和十二年(356年)所书。褚遂良《晋右将军羲之书目》有著录。我们今天所见的《黄庭经》是后人的临本和刻本,真迹早已不复存在。《黄庭经》是魏晋时期流传的道家养生修炼之书。此书分内景经和外景经。外景经在东晋葛洪《抱朴子》中有著录。南朝梁陶弘景《论书启》云:&ot;逸少有名之迹,不过数首,《黄庭》、《劝进》、《像赞》、《洛神》,此等不審犹得存否?&ot;由此可知南朝时将《黄庭经》作为王羲之的重要作品。
《黄庭经》的艺术成就历代评价很高,柳宗元《笔精赋》云:&ot;水散幽纵,《黄庭》宗之是也。&ot;《临池诀》云:&ot;或藏或露,状类不同。&ot;清代梁楠《承晋斋积闻录》云:&ot;《黄庭经》字圆厚古茂,多似钟繇,而又偏侧取势,以出丰姿。&ot;&ot;字紧结,较《道德经》更古。&ot;&ot;字有紧处,有疏处,无不各极其妙。&ot;《黄庭经》从结字上有较明显的左轻右重的现象,形成敬侧之势,左撇、左竖的左半字较细短,右捺右竖的右半字较细长,字形啊娜多姿具有运动感。用笔舒展,颇有&ot;今意&ot;。每个字不规整划一,字的大小悬殊比《乐毅论》大,这样便构成了字与字之间的形态对比,给人一种节奏感。《黄庭经》纵行清晰,但无横列,字与字之间的联结错落有致,书写比较自由,如行云流水,轻灵飘逸。从章法结字和用笔上讲都富有变化,但又很和谐统一。《黄庭经》骨肉兼备,刚柔相济,质朴秀美,丰腴含蕴,后人常将它作为小楷范本学习,故有&ot;初学黄庭恰到好处&ot;之说。东方朔画赞《东方朔画赞》(365年)又称《像赞》、《画赞》是王羲之小楷书名作。此书迹未行有&ot;永和十二年五月十三日书与王敬仁&ot;十五字。陶弘景在《论书启》中曾提及此作。诸遂良在《右军书目》中著录工羲之书迹,将此帖列为正书第三卷。
《东方朔画赞》原文作者是西晋夏侯湛,《文选》卷四七引臧荣绪《晋书》:&ot;夏侯湛,字孝若。谯国人也,美容仪,才华富盛,早有名誉。与潘岳友善,时人谓之&39;连壁&39;。&ot;东方朔(前154-前93),西汉文学家,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字曼倩。他聪慧过人,&ot;寓目能诵,过耳则谙于心&ot;,性格诙谐滑稽。后来关于他的传说很多。包世臣《安吴论书》在评论南唐所刻的《画赞》时认为:&ot;一望唯见其气充满,而势俊逸,逐字逐画衡以近世体势,几不辨为何字,盖其笔力惊绝,能使点画荡漾空际,回互成趣。&ot;《书法正传》则说:《东方朔画赞》,笔圆静而劲,肥瘦得中,但字身差长耳,盖崔子玉字形如此,前辈或随时用一人笔法??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