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少年郎进京做皇帝 > 第77章(第1页)

第77章(第1页)

嘉靖皇帝又问:&ldo;百姓口碑如何?&rdo;说完看了一眼站在班丛前面的首辅杨廷和。

徐文华讨好地说:&ldo;禀皇上,白莲邪教反贼起事于正德十四年,剿灭于今日,百姓皆赞当今皇上英明,爱民如子,救民于水火也,微臣所到之处,皆听百姓高呼吾皇万岁……。&rdo;马屁拍得没边了。

杨廷和听了徐文华的话,脸上的老肉不由自主地动了动。

嘉靖皇帝一高兴便大发慈悲起来,他对那几位侍卫一招手说:&ldo;若确实如徐爱卿所说,漏报反贼副首李福达,朕暂且不作追究,但下不得为例……。&rdo;

侍卫们放下徐文华出去了。终于化险为夷了,徐文华擦拭了一下头上的汗,深深地出了一口气,扯了扯衣服,一扬头退入了班丛中。

正文70.武定侯府

更新时间:2010-7-279:23:05本章字数:2843

70.武定侯府

徐文华听那少年嘉靖皇帝说&ldo;暂且不作追究&rdo;,一寻思,觉得话里有话,意思是说:没准还得追究!嘉靖皇帝,人小鬼大,照他的意思,好象这事还没有完,还没有了。徐文华知道,自己在朝堂上说的话,皆为胡言乱语,信口开河,只要嘉靖皇帝差人到山西一问,便可露馅……。想到此,徐文华出了一身冷汗,赶紧手书了一封书简,交给一位心腹,快马赶到山西,请江潮和马碌二位大人一定要如何如何。

那江潮和马碌二人皆明白,他们已经和徐文华成了栓在一根绳子上的蚂蚱,一旦徐文华有事,他们二人也逃脱不了干系和罪责,自然意见容易统一,于是他们照着徐文华的样子,也将假话当成了真话,说得斩钉截铁。

果然,聪明的嘉靖皇帝并没有完全听信徐文华的话,他暗中差遣司礼太监张佐带人前往山西进行核查。这张佐是原安陆州兴王府里的旧人,对皇上是忠心耿耿,绝无二心,嘉靖皇帝对他也信得过,他的话不会有假,不会渗杂水分。没有想到,在张佐未到山西之前,徐文华的心腹便先一步到了山西,与江潮、马碌统一了口径,自然,张佐获取的信息,就与徐文华在朝堂之上说的一模一样了。如此以来,嘉靖皇帝就再没有理由治徐文华的罪了,让徐文华真正逃过了一劫。

嘉靖皇帝知道,白莲邪教反叛众贼已经平定,徐文华也未被治罪,用不了几日,可能有人又要提议大礼之事了。

今天是正德十六年十月初二,按贯例今天要在文华殿开经筵,嘉靖皇帝得当一天的学生。知经筵事官由首辅杨廷和兼任,六部尚书、左右都御史、通政史、大理寺卿及学士等侍班,从翰林院选定2位修撰以上的官员为进讲官,所讲内容都是嘉靖皇帝已经熟读过的《四书五经》,他又不得不坐下来再抄现饭,旁边还有好多大臣陪着自己呢!

让嘉靖皇帝感到心烦的是,其中一位进讲官是杨廷和的儿子翰林院修撰杨慎,他没完没了地讲《礼记》,想借此机会说服嘉靖皇帝放弃称自己的生父为皇考,因而,嘉靖皇帝常借故不去文华殿,并令停止讲书。

今天嘉靖皇帝到文华殿,见进讲官又是杨慎,心里就不高兴起来。

今天出人意料的讲的是《尚书》,没有讲《礼记》,嘉靖皇帝的心稍稍平静下来。没有想到,杨慎讲《尚书》,却拿佞宦张永、谷大用、韦彬等人说事,说他们应判重罪,却因他们大肆行贿就破例赦免了他们的死罪。杨慎还特地选出《尚书》里的《金作赎刑》这一章,讲道:&ldo;圣人赎刑之制,用于小过者,冀民自新之意;若大奸元恶,无可赎之理。&rdo;

讲书事毕,嘉靖皇帝回到华盖殿,杨慎提到张永、谷大用、韦彬等人,他心里有些后悔起来,那几个太监虽有劣迹,可对自己还算忠诚,在议大礼的事情上,他们也没有像大臣们那样反对过,那张永、韦彬除江彬有功,谷大用迎自己进京继统也功不可没,可都被自己治了罪。

让少年皇帝感到更加不安的是,自己仍然没有得力之人的支持者,袁宗皋已去世,王瓒被撵出了京城,想支持也鞭长莫及了,那张璁虽然支持的态度坚决,可职位太低,目前只是一个观政,连品级就没有。自己从安陆兴王府带来的一百余号人马,算是心腹,可要么是内官太监,要么是武官锦衣卫,负责朕的安全没问题,可在议大礼中却说不上话,无能为力了。嘉靖皇帝想起了袁宗皋特别强调的一个人:武定侯郭勋。对,争取他对朕的支持。

郭勋为开国勋臣武定侯郭英的六世孙,于正德三年(1508年)承袭武定侯爵位,进封翊国公,历任提督三千营、两广总督、京师左军都督掌团营。武宗驾崩时,曾率兵把守京城九门,助首辅杨廷和平江彬反叛,稳定京城局势,迎立新君,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别看郭勋为武夫,他却雅好诗文,热心整理、编辑、刊刻通俗文艺作品,他刊刻出版了白居易的诗集、文集和《元次山集》等。郭勋还学战国时期的孟尝君田文,招贤纳士收养门生。他利用那些豢养的失意文士和失籍军士等各种人才,在京城内外建坊开店,广开财源,因而其家底殷实。

武定侯府位于皇宫以西,离阜成门不远。

武定侯府有一位门人,人称修髯子,实名叫张尚德,关西人,未投武定侯门下前,酷爱民间小说和传说的收集与抄录,他手中有一部他亲手抄写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全本,此书是从成化年间在北直隶省大名府浚县任主簿的庸愚子之抄本上原封不动转抄下来的,首页是庸愚子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序》,共有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70余万字。修髯子爱不释手,曾四处筹款,欲刊刻全本,终因工程太浩大,财力不济,而未如愿以偿。他听说武定侯热心整理、编辑、刊刻通俗文艺作品,便投到他的门下,目的是趁机会说服武定侯,劝他刊刻《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早在元末就已成书,在民间流传甚广,武定候郭勋也早有耳闻,只是不被历代君主认可,害怕自己的江山蹈&ldo;分久必合,合久必分&rdo;之覆辙。那些大臣小吏们也不喜欢,因为该书为小说,是野史,不能登大雅之堂……,因而未能引起武定侯的重视。一直等到正德皇帝驾崩之后,少年嘉靖皇帝继位时,修髯子才趁势将自己抄写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呈献给了武定侯郭勋,请主人慢慢细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