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在这上问题上面,德奥两军统帅部有着意见分歧。虽然双方都表示同意,认为当前的任务是要在6个星期之内阻住俄军的前进,以便德军首先击败法国,而后,德军调头东向,与奥军会合,共同对付俄军,给俄军以决定性的打击。但是所谓意见分歧,也只不过是行动方法问题而已。德国方面坚持,首先要在法国取得决定性的成果,因而只想在东方保留最少量的兵力。但是一些政治上的原因妨碍了德军统帅部从东普鲁士撤军,迫使他们改在维斯瓦河地区进行扼守。而奥国人则受了他们总参谋长康拉德的影响,希望立即发动一次进攻,以便使俄国的战争机器抛锚。因为这个想法可能对德国有利,能使德军在法国进行决战时不至受到俄军的干扰,所以毛奇也就同意了奥国人的建议。康拉德提出的计划是,首先用两个军团的兵力从东北方向攻入波兰,再以两个军团的兵力部署在它们的东面,以便从右翼掩护这两个军团的进攻。
在敌人营垒当中,情况也是一样。同盟者的一方对另一方的战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无论从军事原因,还是从政治原因来说,俄军统帅部都是希望首先集中全力来对付奥国。因为在此时期,奥地利正是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很容易被击倒。如果只留下一个德国,就可以等候全国完成总动员以后再来从容应付。可是,法国人的看法却与此完全不同。他们希望首先减轻德军对于他们本身的压力,因而力主俄军同时攻击奥国和德国。结果,俄国人只好同意,除对奥国实施进攻外,同时也对德国发动了一路进攻。但是,他们对于这个额外的进攻,在兵力和组织方面,都是事先没有准备的。在西南正面上,俄军有4个军团,分编成两个集团,各辖两个军团,预计采取向心方式,同时进攻加里西亚境内的奥军。在西北正面上,俄军有两个军团,预计用来进攻东普鲁士境内的德军。大家知道,俄国人是秉性迟缓的,而且组织工作粗糙,所以,他们似乎必然会采取一种谨慎的战略。可是,这一次却打破了他们固有的传统,匆匆忙忙地在两条战线上都采取了直接进攻的路线。
战争爆发以后,俄军总司令尼古拉大公,曾经挥动俄军迅速侵入东普鲁士,以便减轻德军对于自己法国同盟者的压力。8月17日,由雷恩凯夫指挥的一个军团越过了东普鲁士的东边国界。接着,在8月19日和20日,他们同普里特维茨率领的德军第8军团发生了遭遇战,并在贡比仑地区击退了对方的主力。8月21日,普里特维茨得悉,萨姆索洛夫的军团也从南边突入了东普鲁士,前出到了他的后方。当时,在东普鲁士的南方边界上,德军有三个师进行防守,而进攻的俄军却有十个师之多。普里特维茨在惊恐之中下令撤退,准备退到维斯瓦河后边来。因此,毛奇随即免去了他的职务,而委派已经退休的兴登堡将军去代替他,并以鲁登道夫为其参谋长。
德军第8集团军的参谋军官霍夫曼上校,曾经制定了一个计划。鲁登道夫即以该计划为基础,只是对其进行了部分修订。他集中了将近6个师的兵力来对付萨姆索洛夫的左翼。这支兵力从数量上来说要比俄军稍少一些,本来很难于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是鲁登道夫已经查明,雷恩凯夫还在贡比仑附近,所以决定作一次冒险,除留下少数骑兵作掩护外,把其余的德军全部抽调出来,投到萨姆索洛夫的右翼上面。由于俄军两位军团司令官之间缺乏通信联络,而德国人对于俄军的无线电命令,也比较容易地截获和破译,因而使德军在执行这个果敢的机动时获得了很大的便利。他们采取向心的方向,同时实施两个突击,结果便摧毁了俄军的两翼,合围了其中央部位的兵力,实际上消灭了萨姆索洛夫的整个军团。如果说,这一次取胜的有利条件并不是鲁登道夫自己创造的,而是由当时的形势所产生的,那么,时间短暂的泰仑堡战役,可以算是一个沿&ldo;内线&rdo;作战的间接路线的范例。
鲁登道夫获得从西线调来的两个军以后,随即用来进攻正在缓缓前进的雷恩凯夫,把他赶出了东普鲁士。雷恩凯夫之所以消极怠惰,开始是因为在贡比仑遭受了巨大损失,后来则是缺乏有关敌军的准确情报。结果,俄军在这些会战中损失了约25万人的兵力,而且更严重的是,丢掉了大量的武器装备。不过,由于俄军入侵到东普鲁士,迫使德国人从西线抽走了两个军,这至少是帮助法军在马恩河畔获得了苏复的机会。
泰仑堡战役(在科尼希斯贝格以南140公里)的影响很快就消失了,因为加里西亚战线的形势日趋复杂,开始对德奥军队不利。奥国第1和第4军团在波兰的进攻,最初是获得了相当进展的,可是,掩护奥军基本集团右翼的第2和第3军团,由于兵力比较薄弱,在俄军第3和第8军团的强力打击下,从8月26日到30日,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并被迫退到了利沃夫的背后。这样,就使得奥军第l和第4军团最初取得的胜利终于失掉了,因为俄军左翼部队的进攻,恰好从后方对正在发展进攻的奥军左翼构成了威胁。奥将康拉德想调转他左翼兵力的一部分来攻击俄军的翼侧,但是突击没有成功。后来,由于俄军右翼兵力的继续进攻,奥军产生了惊恐,开始溃败。到了9月11日,康拉德不得不下令实施总退却,而到9月底,差不多退到了克拉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