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世界中世纪宗教史 > 第56章(第1页)

第56章(第1页)

瑜伽行派从&ldo;境无识有&rdo;的立场出发,对宇宙万有进行了考察,提出了&ldo;三性&rdo;说。(一)&ldo;遍计所执性&rdo;。这是一种虚妄的实在,本来万物都是虚假不真的,可有的人却周遍计度,认其为实。如将一条绳子看成了蛇,是一种迷误。(二)&ldo;依他起性&rdo;。遍计所执的幻相,是由&ldo;因缘&rdo;而起,所以称为&ldo;依他起&rdo;,也无真实自性,只是&ldo;识&rdo;的流转。(三)&ldo;圆成实性&rdo;。这是一种绝对实在,不依缘而起,而是依赖自身并在自身中存在,圆满真实。人的思维如果顺着&ldo;依他起&rdo;去思考,便是&ldo;遍计所执&rdo;的虚妄,可是按照佛的指引,去除虚妄,即可实现&ldo;圆成实性&rdo;,也就是达到了&ldo;真如佛性&rdo;。

为了描述一个完整的宇宙图式。瑜伽行派将小乘一切有部的五位七十五法演变成五位百法。即心法8种,指精神现象;心所法51种,指心的附属现象;色法11种,指物质现象;不相应法24种,指非精神、非物质的现象;无为法6种,指不生不灭的超世间现象。由此构成了一幅无比烦琐的世界图象,其艰深晦涩程度超过了佛教的其它任何流派。

(2)瑜伽行派的继续发展

瑜伽行学派创立后,由于其思想深邃,又广泛应用因明学的逻辑方法周密论证,所以影响迅速超过中观派,成为佛教中的主流。据玄奘编译的《成唯识论》记载,世亲以后有十家门徒名声显著,他们是:亲胜、火辩、护法、德慧、胜友、胜子、智月、安慧、净月、难陀。藏文资料记载有四家,他们是:安慧、陈那、德光、解脱军。这些人构成了早期瑜伽行派的骨干,从不同方向上发展了瑜伽行派的思想。其中,尤以难陀和陈那最为著名,难陀的学派坚持世亲旧说较多,所以被称为&ldo;唯识古学&rdo;,陈那的学派比较注重创新和发挥,所以被称为&ldo;唯识新学&rdo;。

难陀的身世不祥,只是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中提到,他曾注释过《三十唯识颂》和《瑜伽师地论》。难陀的&ldo;唯识古学&rdo;,对瑜伽学派的重要发展在于,他对八识诸主体又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分成&ldo;见分&rdo;和&ldo;相分&rdo;两种,认为是主体能力&ldo;见分&rdo;去取认识对象&ldo;相分&rdo;,而

&ldo;相分&rdo;说到底还是由&ldo;见分&rdo;创造的。如眼中所见的&ldo;色&rdo;,即是由眼识自身创造的。这样就为&ldo;唯识无境&rdo;说提供了更进一步的证明。由于难陀认为&ldo;相分&rdo;无另外的&ldo;行相&rdo;,并非实体,所以他的理论也叫做&ldo;无相唯识说&rdo;。

陈那是南印度人,大约生活在公元5世纪末和公元6世纪上半叶。他是世亲以后瑜伽行学派较有贡献的思想家,不仅发展了唯识说,而且把因明学用于佛学理论,对印度古逻辑学也有很大提高。他认为识体的&ldo;见分&rdo;具有派生&ldo;相分&rdo;,并以&ldo;行相&rdo;形式反映&ldo;相分&rdo;的能力,所以&ldo;相分&rdo;也是一种实体。他的学说被称为&ldo;有相唯识说&rdo;。另外他又提出:识体除见、相二分外,还有一种&ldo;自证分&rdo;,即直觉亲证作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结果,从而形成了&ldo;三分说&rdo;。陈那的理论被称为&ldo;唯识新说&rdo;。

陈那的弟子护法也是南印度人,在那烂陀寺出家,据说二十岁就当上了住持,可见其聪慧早成。护法在陈那&ldo;三分说&rdo;的基础上,又提出了&ldo;四分说&rdo;,他认为见、相二分只属于心体的外层关系,心体深层还有一种关系,即以&ldo;自证分&rdo;为对象的认识活动,称为&ldo;证自证分&rdo;,用以亲证&ldo;自证分&rdo;的功能。这样&ldo;深化&rdo;对人类思维结构的认识,便陷入了烦琐哲学而不可自拔,如此细分下去,还可以有&ldo;五分说&rdo;、&ldo;六分说&rdo;,以至无穷,是一种&ldo;恶的循环&rdo;。佛教理论这样发展下去,便越来越脱离群众,成为寺院中少数贵族僧侣的玩物。护法还以坚持&ldo;种姓不变说&rdo;而著名。他认为作为人成佛根据的&ldo;种子&rdo;是稳定不变的,无论小乘种姓还是大乘种姓,是生来注定的。这种思想显然是印度种姓制度的产物,护法传给弟子戒贤,戒贤又传给了玄奘。不过这种理论在中国却没有多大市场。

公元7世纪,戒日王执政,对于佛教给予了更大的关注,适逢玄奘取经赴印,目睹了当时的盛况。以后,印度便陷入了连年的战乱之中。公元8世纪波罗王朝建立,印度出现了局部的安定。佛教又获得了一段难得的发展机遇。波罗王朝的统治者嫌那烂陀寺还不够宏伟,又在恒河南岸小山上修建了超行寺。在超行寺中,已经是以密教为主了,但作为密教的理论基础,大乘瑜伽行派和中观派理论继续存在,并有局部发展。7世纪以后瑜伽行派的代表人物是法称和月官,不过他们的主要理论贡献都是在因明学的方面,因为唯识学当时已经烦琐得不能再烦琐了,再细加一些区分,也不过是玩些概念游戏。

(3)中观派的流衍与变化

笈多王朝和波罗王朝是印度佛教的鼎盛时期,不仅有瑜伽行派的产生,而且原有的大、小乘流派也有相应的发展。与无著大体同时的佛护,与世亲大体同时的清辩,是中观派里较为有名的思想家。佛护作《中论注》,目前有藏译本保存。他改变了龙树、提婆&ldo;只破不立&rdo;的传统,提出了所谓&ldo;应战&rdo;的方式,即&ldo;就敌论随言出过&rdo;,根据对手的言论推论发挥,致其荒谬,最终驳倒论敌。清辩的思想比佛护更为广阔,著作也较多。他将因明学的方法引入中观体系,用以说明自己的观点。同时他运用传统的&ldo;二谛&rdo;说驳斥瑜伽行派的&ldo;三自性&rdo;理论。他认为遍计所执和依他起是一体的东西,都是染,只有圆成实才是净。他与瑜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