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这些问题和矛盾都被消解之后,在深而大的&ldo;地宫&rdo;里,其顶部的建
筑形式同样是一个值得研讨的课题。
作为竖穴石扩的秦始皇墓室,其跨度和进深,肯定也是超巨型的。从已
掌握的考古材料看,展示给我们的思路只能是:在桁架结构上考虑墓室顶部
构造。因为奏代的建筑技术还不能解决无柱的大跨度屋架问题,一些地面上
的大型建筑物,特别是宫殿,还多沿用殷周以来流行的高台建筑形式。如咸
阳原上的秦一号建筑考址,原是一座平面呈曲尺形的夯土高台,上下有三层。
经复原,其顶部正中是高耸雄伟的两层主体居室,南临&ldo;露台&rdo;,北邻设有
平座和栏干的&ldo;榭&rdo;,东门通&ldo;曲阁&rdo;上&ldo;阁道&rdo;。在主室四周有上下不同
层次的小间,围绕高台层排列着七个出檐设廊的单室。这一宫阙建筑突出的
特点是,把不同用途的房间安排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结构紧凑,排列得体、
高下错落而又主次分明。另据《史记》载:阿房宫建筑规模是&ldo;东西五百步,
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rdo;。今天人们看到的阿房宫前殿
遗址,仍是一个东西长1300米、南北宽500米、高达10米的夯土台基。推
想而来,其建筑结构也不外乎围绕土台作多层安排。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
子都向人们反映出这么一个事实。即秦代的大型建筑靠着都柱及其栌(斗)、
栾(拱),承托着■瘤(大梁),再配合以壁柱,组成一套木构架系统,从
而解决屋架大跨度问题的。这个事实,就为研讨秦始皇陵地宫顶部的结构问
题,提供了有关技术的借鉴。
与此相关的是,作为大型地下建筑的秦兵马俑坑,也为探讨这一课题提
供了范例。俑坑下部由一道道东西向的承重墙把大坑隔成一条条室档,下铺
条砖,从而形成放置兵马俑的&ldo;过洞&rdo;。在过洞西侧,有壁柱嵌入承重墙内。
柱间下垫木、上架梁,成为纵向的支承骨干,再在梁上横铺密桁。众多的木
物件结合部通过榫头卯眼而构成整体结合、稳定性良好的木构架网络系统。
这种既有多跨的宽容度、又有延续的进深性作法,对于我们了解地宫的建筑
无疑是一种理性并富有现实意义的启示。
在这些启示下得出推论的秦始皇陵到底是什么样子?据考古学家王学理
推断:秦始皇陵墓室底部的平面形状,同墓室上口一样,近于长方形。底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