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手抄报 > 第85章(第1页)

第85章(第1页)

曾国藩和李鸿章看出了捻军的这个特点和弱点,力求改变紧跟追击的笨办法而采取所谓&ldo;画河圈地&rdo;的办法,即利用自然地形(主要是河流),设立防线,以限制捻军的活动地区,并逐步紧缩,以至使捻军只能在一个很狭小的地区活动,无法发挥它在作战中的长处。没有现代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不能从政治上解决建立农村根据地的问题,也就像下围棋时不能&ldo;做眼&rdo;,在对方包围中成了&ldo;死棋&rdo;一样(这是毛泽东在论游击战争时所用过的比喻)。在这种情形下,以赖文光、任化邦为首的东捻军,首先于同治六年底(1868年初)在苏、鲁地区遭到失败。以张宗禹等为首的西捻军这时从陕北渡河向东,迂回曲折地经过晋南、豫北地区而北上过保定,直接威胁清朝的首都。他们想以此来吸引敌方的军力,从而解救东捻。但这目的没有达到。在各路清军会集围攻下,西捻折回豫北转入山东,结果他们又重蹈东捻的覆辙,在冀鲁边界沿海狭小地区内为敌人封锁围困,终致全军覆没。这时是同治七年六月底(1868年8月),上距太平天国的天京沦陷已经四年。

从道光三十年十二月(1851年1月)开始的这一场太平天国农民大革命,截至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沦陷,共十四年,它的余波又继续了四年。这场大革命是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的第一个革命高潮。

伟大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极大地扰动了封建社会的旧秩序,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崩溃。它向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显示了中国广大劳动人民中蕴藏着的不可估计的强大的革命力量,起了阻止中国殖民地化的作用。在太平天国大革命和两次鸦片战争中充分暴露了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极端腐朽性,也充分暴露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反动性。从西方国家来的资产阶级侵略者,在世界的东方充当了绞杀人民进步事业的主要角色,他们和腐朽的封建统治者开始结成了反革命的同盟。在洒着千千万万农民革命的勇敢战士的鲜血的大地上,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建立起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但是一切反动势力都不能阻止由太平天国大革命所启导出来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一代代继承下去。

--------------------------------------------------------------------------------

1北京条约订立后三个月(咸丰十年十二月),清朝政府成立&ldo;总理各国事务衙门&ot;这一新的机构,其职权虽然可以说大致就是外交部,但实际上比外交部大得多。用当时的语言说,它乃是总管一切&ldo;洋务&rdo;的一个衙门。习惯上它被简称为&ot;总理衙门&ot;或&ot;总署&ot;、&ot;译署&ot;(以后我们常用&ot;总理衙门&ot;这个简称)。

1《咸丰夷务》卷六十八,页1。

2《咸丰夷务》卷六十九,页1-2。

3同上书,页8。

4同上书,页2。

5《咸丰夷务》卷七十一,页18。

6《咸丰夷务》卷七十六,页21。(在这一年九月英、法占领军实际上退出了广州城)。

1《咸丰夷务》卷六十七,页55。

2《咸丰夷务》卷六十九,页29。

3关于上海的这次合作,当时江苏巡抚薛焕的报告说:&ldo;贼(指太平军)逼城下,我兵与贼接仗,该夷兵(指英、法)亦上城从旁枪击,毙贼甚多,虽该夷为保护夷商起见,而其助顺去逆之意,臣亦不敢壅于上闻。唯英法夷兵无多,贼逆麇聚甚众,臣知未可深恃&rdo;云云(见《威丰夷务》卷五十九,页7)。

4除了两江总督何桂清提出这种主张受到了撤职处分外,还有两淮盐运使乔松年在咸丰十年四月上奏请求对英、法实行妥协,他以为这样&ldo;不但可以匀出兵力,专以灭贼(指太平军),即征夷兵为用,且必乐从&rdo;。皇帝立即批驳说:&ldo;若借资夷力,后患无穷&rdo;(见《咸丰夷务》卷五十一,页40)。

5《咸丰夷务》卷七十一,页18。

1《咸丰夷务》卷七十一,页1-2。

2同上书,页11-12。

3《咸丰夷务》卷七十二,页15。

1《咸丰夷务》卷七十,页19;又卷七十一,页34。

2《咸丰夷务》卷七十一,页36。

3据恭亲王等的奏折。见《咸丰夷务》卷七十二,页10。

1《咸丰夷务》卷七十一,页11。

2《咸丰夷务》卷七十三,页28。薛焕的奏报中还说,法国的&ot;兵头&ot;近派翻译员面告吴煦:&ot;英夷不愿帮助中国(指清朝政府),居心殊为叵测,请预为防范。&ot;这又是法国在背后拆英国的台。

3同上书,页31。

1《咸丰夷务》卷七十五,页6。

2命令原文已佚,据呤唎著《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译本,页260。

1威司利:《太平天国天京观察记》。见简又文著《太平天国杂记》,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页127。

2据《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页311、313。

1《咸丰夷务》卷七十九,页17。

2《咸丰夷务》卷八十,页25。

1这个照会是英国驻华海军司令何伯通过当时停泊在南京下关的一只英国兵舰的舰长提出的,巴夏礼仍然参与此次交涉。照会原文见《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页323。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