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浙大教授的思考,他公开发表声援孔逸晨的文章中如此写着:
“终于看完了整场的辩论,我一直很期待后面到底会出现什么状况,结果我很意外,可以这样说,我一点都没有想到结局会是那样干净利落,一个学生的气势,才华,智慧是那样的非凡。
所以我现在来讲我的一些观点,可能是有些晚了,也会很多人以为我是牵强附会,但我还是必须要讲,我想说的是,实际上从这个节目我开始看着以来,凭着我的直觉,我都觉得孔逸晨这个学生是不同于一般的。
作为一名浙大的教授,我从业20年,一生都没有遇到类似的学生。而这个孩子才不到20岁,但是,面对那么多的社会名流与乌合之众的合力审判,却始终是那样淡定从容。
这样的淡定与从容,即使是我这样年龄的人也是不多见的。我一边看视频节目,一边想着,这个场景我要是孔逸晨同学那个角色,我会怎样?我是否会表现得比孔逸晨同学好?是否会有更敏锐的思想观点与更机智的回答?
我尝试着换位,感觉还真没有把握。就凭这一点,我觉得这个孩子的心胸与眼界已经远远超出他的同龄人。
复旦大学不见容于这个孩子,也说明中国的复旦毕竟不同于美国的哈佛。当然孔逸晨也可能不是比尔。盖茨。但是当年从哈佛退学的比尔。盖茨的回忆录来看,盖茨当年在社会公共问题上还真没有孔逸晨这样强烈的意识。
盖茨当年只想做一件事情,就是在知识信息上让人类站到同一个平台上来,然后让自己在做好这件事的同时发财。这个目标是完全实现了。
好的商人总是价值引导与方法正确的产物。但是,当年的盖茨确实不是为了成功而做出退学决定的,而是他内心里有更为急迫的事情要做,而这个急迫的事情与眼下的法律专业学习几乎没有什么关系,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浪费自己的时间呢?
在美国退学是个人的选择,完全属于自己的事情,根本不会有什么社会反响。盖茨退学当时在哈佛基本上就是平凡琐事一桩,只是后来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人们才反过来追思当年盖茨为什么要退学。
但是,在中国,一个重点大学的学生退学就成为社会公共事件,成为社会热点问题,这本身就说明了中国的社会问题所在。中国社会的宽容度还是很小很小,教育理念可能是无法与美国半个世纪前相比。
在这里我要反问一句:“倘若,倘若后来的孔逸晨表现平平,没有后来的爆发,也没有懂世界十大语言,更没有表现出各种能力,难道我们就要批评他吗?”
我个人认为这是极其不正确的。
相反,节目中出现了众多的社会名流嘉宾,他们才是最应该被批判的人,表面上,这些人口齿伶俐、口若悬河、旁征博引,或痛切关怀,或恨铁不成钢,或口诛笔伐,汇合成咄咄逼人的现场氛围。比如孔逸晨的复旦老师冯伟他谆谆教诲又循循善诱向孔逸晨推销儒家的“仁术”,所谓“仁”就是人要二一点,所谓二一点就是要学会中庸一点。
他张口闭口都是程序正义,但谁有真正的程序正义破坏者呢?如果复旦规定插班资格是高考一本线以上,那么为什么又要让二本线的学生参加考试?让他们获得考试资格?这就是复旦破坏规则、破坏程序正义在先,孔逸晨同学批评在后,这怎么了?但冯伟教授却又要受害的家长们去法庭解决问题。
然而谁都知道华国的法庭是怎么一回事。”
作为一名学者,我今天要在这里反思教育,我诚恳的讲:“当年我的老师是没有像现在这样的,什么985,211,C9,N8,一会长江学者,一会瑞金牛人,又是SCI,燕大核心,南大核心,CSCD,如果那时是这样,我相信很多的浙大,燕大,清华,复旦的牛人,都是牛不起来的,正因为当年我们的老师,他们那时都是以“教书育人”为根本的,所以有了我们这一代人。
讲真话,平心而论,华国现在越牛的大学,在学生身上花费的时间其实是越少的,所以我非常担心我们祖国的未来,孔逸晨这个小孩所说的就是现实问题:“这个大学,你吃的是什么,你为什么被人称之为教授,你要搞明白?”
那是因为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才有你的饭吃,一个个牛的不行,我是专家了,我是教授了,你就没搞明白你为什么被称为教授,那是你的责任,你必须要教书,你不能说你搞了项目,我就是教授,如果那样,你来大学干什么,你去研究院好了,你要开公司,你就去工厂好了,哪有这种做法?”
当然我认为学生也是有一定责任的,你们要知道自己的权力,应该要求一下你的导师,如果你一个研究生一两年都见不到自己的导师,你就应该站出来,你的导师在干什么?
他背着包,这个公司转一转,那个公司指导一下,这TM是好教授吗?是吗?这样的人,你就应该出来否定他——这样的研究生不读也罢!
孔逸晨是有胆量的,我也是佩服这个小孩子在大学就能做出这些事情的,不容易,真是不容易,也不求你们看齐,思潮是要有的,如果你不同意,辩证法看一下眼前,我认为很有必要。
现在这个时代,我其实是有些不明白的,为什么有些人要死着脸不认呢!
教育出问题就是出问题了,结构不好,我们也不要推卸责任!
很奇怪,真的很奇怪,华国人是没有切肤之痛,是不会动情的,我就讲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A+,S+能力的教授,他四处走穴,这个公司找他,那个公司找他,表面上看公司的产品变好了,理念上去了,还有专家推荐了,但最后呢?孩子们呢?我们的孩子呢?他们呆在校园,是不是几天以来想去找这个教授的计划全落空了,是不是几天都找不到一个指导他的人了?
我们大学的本在哪里啊?我就问一句孔逸晨这个小孩说的不对吗?大学的本,大学的跟,难道不是教书吗?
难道不是教书育人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