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光宗即位,邹元标才被召回,任大理卿,又升为刑部右侍郎。这时的邹元标年事已高,为人处事少了些张狂,多了些稳重,先后辅佐光宗及年幼的熹宗,成为朝廷中的肱股之臣。
第四十一章
李应升如何同阉党斗争李应升(1593~1626)以清正廉洁闻名,很得民心。当时有民谣说:&ldo;前林后李,清和无比。&rdo;(林指晋江林学曾,以清廉慎重著称)。九江(今江西九江)、南康(今江西星子)间有柯、陈两大族,相传是陈友谅的后裔,倚恃险阻,抗拒官兵。官府商议想要发兵围剿,而李应升请求前往晓谕劝说,结果没费力气,就使他们叩头听命,交出匿藏的罪人,使一方百姓得到安宁。
熹宗天启二年(1622),皇帝正当年幼,昏庸懦弱,朝廷各种政务都松懈废弛,李应升针对这种弊病上疏直言:&ldo;现在天下破敝衰败到极点,取决于君臣奋发振兴而竭力图谋,陛下振兴纲纪,则一片纸如同迅雷;大臣捐弃私心,则千里运筹如在手掌中;言官勇于检举弹劾,则百官受命从政,为国忧心。现在议论增加官职,为他们营建避护所,纷纷升迁调任,名不副实。&rdo;又说:&ldo;现在把政事交付各部,十分之八九被搁置起来,应重申国家法律,公开惩处败将的罪行。&rdo;主张严明执法,惩处恶弊。不久,又弹劾南京都御史王永光庇护下属官员范得志,颠倒公理。王永光吓破了胆,立刻引咎离职。
天启四年(1624)正月,李应升上疏陈述外藩、内盗、小人三大祸患,把讥讽谴责的矛头直接指向熹宗身边的奸人。李应升知道魏忠贤必将是国家的一大祸患,就秘密草拟奏疏,罗列出十六条罪状,正准备呈上时,被他哥哥发现,奏疏被烧毁。后来杨涟弹劾魏忠贤,反而遭到皇上的严厉斥责。李应升极其愤怒,就继续上疏弹劾,说:&ldo;从来宦官之祸,开始时没有不是用小忠来取信于君主的,待根基扎牢之后才下毒手。现在陛下明知道他们的罪行,却曲意包庇。当时势缓和之时,他们就采用保全自己的谋计,当事情紧急之时,他们就拿铤而走险的手段,萧墙之内,能无隐患?所以,魏忠贤一日不去,陛下就一日不得安宁。&rdo;万燝因抨击魏忠贤致死,李应升对此深感不平,就极力进谏,说不可在朝堂上使用梃杖之刑,不可摧折士人的志气,用来斥责魏忠贤。之后,又严辞弹劾崔呈秀等人。崔呈秀窘迫,夜晚敲门,长跪哀求,李应升不为所动,坚决拒绝。十月初,正逢熹宗祭祀宗庙、颁布日历之时,李应升又直言弹劾魏广微,告诫他要保全家族名声,不要倚靠奸猾的宦官而去为难谏官,以后才有脸与地下的父亲相见。魏广微听到后非常恼怒,便与魏忠贤合谋陷害他,李应升最终因受酷刑折磨而死,年仅四十三岁。
满朝荐为什么被列入&ldo;东林同志录&rdo;中满朝荐(?~1629)有廉洁能干的美誉,他为官正直,严行守令,奋力以死对抗凶顽之敌,即使幽禁囹圄也不改悔。神宗万历三十二年(1604)考中进士,授予咸宁(今陕西西安)知县。当时,担任税监的宦官梁永放纵部下横行,掠夺他人产物,满朝荐逮捕处罚了他们。因此遭到弹劾,降职一级。恰好巡抚顾其志在这时上疏陈述梁永的贪婪残暴,他才得以恢复官职。没多久,梁永继续胡作非为,满朝荐为了追查恶党,有动武的行为。梁永怕了,就设计让人将诬告信藏在头发中,然后入京控告他劫持上贡物品,杀人无数,抛尸河中。神宗听后大怒,立即派人逮捕他并长期关押。经过朝廷内外人士的极力营救,到四十一年秋才获释放。
光宗即位后,任用满朝荐为南京刑部郎中,后来升迁为尚宝卿。熹宗天启二年(1622),辽东之地为异族侵占,天下发生多起变故,朝中大臣却各自结党,借议论这些事情而相互攻击。满朝荐很是忧虑,上疏陈述当前的时事形势有可忧的十条、可怪的七条,并指出了是谁造成政令颠倒、危机四伏的原因:&ldo;陛下造成的只占十之一二,由掌权大臣造成的占十之八九。&rdo;奏疏呈上后,皇上得悉魏忠贤的条条罪状,震怒万分,开始下诏严厉追查他,满朝荐也因此被削职为民。事过不久,魏忠贤的死党开列黑名单撰成了《东林同志录》,满朝荐就被列入其中。
如何评价杨嗣昌杨嗣昌(1588~1641)饱览群书,颇有才能,工于写作,口才很好,曾六次上疏陈述边防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很受思宗器重,有相见恨晚之慨。当时,李自成、张献忠率领的义军很有声势。崇祯十年(1637)三月,当他担任兵部尚书之后,提出了&ldo;四正六隅,十面张网&rdo;的战术。所谓&ldo;四正&rdo;是把陕西、河南、湖广、凤阳四镇作为重点地区,&ldo;六隅&rdo;则是把延绥、山西、山东、应天、江西、四川作为六处边地,十面罗网,各有侧重,协同配合,&ldo;随贼所向,专任剿杀&rdo;。还要求增兵、增饷,并相应地提出筹措办法,令思宗非常满意。这些军事措施曾使义军受到挫折,但由于明军各部没有期望的那样严密配合,使他提出的原来限定于崇祯十一年(1638)二月前取得成功的&ldo;四正六隅&rdo;的办法,到了三月还没有奏效,只得上奏请罪,并且推荐别人替代自己,思宗不同意,弹劾他的官员反而受到处分。
这时清兵攻入墙子岭(今属河北)、青口山(今属河北),蓟辽总督吴广衡正喝得醉醺醺的,无法率兵作战,最终战败而死。京城危急,思宗对于和与战的态度摇摆不定,杨嗣昌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力主议和,而卢象升主张坚决抵抗,就率领诸将分道出击。然而,杨嗣昌手握兵权,事事牵制,使卢象升屡战失利最后战死沙场。崇祯十二年(1639),朝中部分官员弹劾杨嗣昌,可思宗仍然很信任他。十三年,张献忠等重新造反,思宗大为震惊,特命杨嗣昌为大学士督师,并赐予尚方宝剑,赴湖广前线指挥围剿。思宗还亲自设宴为他送行,并赠诗一首,把他比作周朝的方叔和汉朝的周亚夫,盼望着他马到成功,&ldo;一扫寇氛从此清&rdo;。杨嗣昌感慨涕零,虽然取得一些战绩:&ldo;大破之,斩馘三千六百二十,坠崴谷死者无算。&rdo;但此时的明朝军内部矛盾重重,诸将大多不服从命令,贺人龙与左良玉更是拥兵自重,不听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