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亲人。。。赴冥途。。。"凄美的誓言刺破了广袤战场的沉寂,传入每一双悲伤的耳朵。
"告别兄弟,告别姊妹,一路平安。。。来世,我们仍为骨肉手足。。。"
瞬间,无数身影挺立奋战,他们背着、抬起英勇就义的烈士,向其应归之地——英灵冢迈进。
仅仅三日光阴,无数匠者同炎黄军士,在泰来县和江湾乡交界之处建造了一座高达三十三尺的石碑,镌刻“嫩江桥抗争英魂碑”。碑旁矗立着汉白玉的高墙上,密密麻麻铭刻着一个个英名,正是这次战役中英勇牺牲的烈士。同时,魏晨东特命纂写《英魂传纪》,记叙每一位烈士的人生经历、战功事迹,留传后世。《炎黄日报》等由炎黄军创设或合作的报刊每天刊载十位烈士的事迹,让他们的贡献与故事在神州大地乃至全世界宣扬,让人们的记忆里刻印他们的名字、模样——关明霞、王玉容、小琴,这些熟悉的名称与面庞一一展现于大众视野,让悼念烈士的同时,传承他们的英勇事迹,不令英雄悄然逝去。魏晨东以赞歌追念兄妹,要使他们永载史册,这,是他此刻能做的一切。
烈士的遗体收敛完备,魏晨东考虑再三,邀请日本人来收尸。自此,安奉铁路、南满铁路等主要的日方掌控的铁路沿线,每日都有挂满白幅的列车疾驰而过,载着此次战役阵亡日军的尸体。幸而,这里是冰寒的东北,冬日犹在,故尸体尚未腐坏。
面对成山的尸体,关东军司令部束手无策,东北离日本偏远,运输太过艰难,尸体难以保存,花费过大,终决定进行大规模火化。传闻,这持续了半月的火化工作,整个吉林、辽宁犹如笼罩在一股死不瞑目的阴霾之中。民间传说,那是魂魄无处可去的日本士兵,未能返家的他们,在此处化为幽灵游荡。
1月12日,魏晨东率炎黄军将领,在英魂碑前列席公开祭祀英灵。那一天,风雪纷飞,凛冽北风咆哮,在零下数十度的寒冷中,人们不远千里而来,自发缠着白巾,面色哀痛,以此表达对烈士的崇敬,陪烈士度过生命的最后一段旅途,让他们在孤行时不觉孤寂。
上午十时左右,人群仍在不断聚集。人群中头攒动,个个神色哀思,静默无声。有人捧着摘采的花,有人举着手工扎制的花圈,他们静静站在指定位置,遥望着高大的英魂碑。
炎黄军未曾料及如此之多的民众前来悼念,于是,负责秩序的部队一次次增援,最后达到五万人之多。巨大的人潮中,开出一道直达英魂碑的通道。
正等待时,忽然,不远处缓步走来一队神情庄重的行列,他们身披白纱,而在我国,白纱常被哀悼亲属穿戴。望着这个段日子格外熟识的面容,众人不禁低声默念:“魏将军、魏夫人、陈将军、张将军。。。”竟是他们公开替烈士披孝。
走在最前端的魏晨东,身后是苗香玉、陈炳南、张启龙等一众人,众人神情严肃,步伐沉重,稳步迈向三十三层台阶。这一路,似乎用了毕生的力量。
“纪念仪式正式开始”,待魏晨东等人踏上最高阶,司仪宏大的声音通过扩音器宣布。
“第一步,鸣炮。”
随着话语落下。
“轰隆。。。”二十门榴弹炮并发齐射,发射了一百颗炮弹。那撼动人心的震撼,传递的是一份厚重的情绪,原本准备给敌人的炮火,此刻敬赠予自家烈士。
“第二步,奏响炎黄军军歌,升炎黄军军旗。。。”
伴随着悲壮的旋律,旗手缓升高悬的五星红旗。
“第三步,降半旗以示哀痛。”
再次军乐响起,初升的五星红旗降下一半,于寒风中猎猎飘扬,宛如召唤英雄归来一般。
。。。
随之,司仪逐项宣读礼仪程序。
“第十步,献礼。”
随着宣布,魏晨东首先走向一旁,身着白衣,格外惹人注目,他手持鲜花圈,缓步走到石碑下,抬头注视久远,而后恭敬地你发送的内容含有敏感词或整体内容敏感。如发送的内容为几千到一万字,可减少一半字数发送实验一下。如果发送的字数少于1000字还有本提示,请联系客服处理。
喜欢穿越到1925年请大家收藏:()穿越到19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