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漫天要价,我就地还钱。宋朝派遣使节出使西夏,答复西夏,岁赐一年就给十万,多了没有;想称“我爹”更没戏,这辈子甭想!元昊说一年如果不给二十五万,你们这些使节一个都甭回去,在我这儿住一辈子,叫一辈子爹吧。宋使一听,那不行啊,我身负皇命来谈判的,把我扣在这儿,一辈子跟在牛羊屁股后头转,哪天是个头啊?宋使赶紧说给二十万也可以。元昊一琢磨,我要二十五万,他给二十万,差距已经有所缩小了,双方还没有正式签约,扣着他也没用,万一再来一个强硬的宋使,说就给五万咋整啊?既然如此,那你们就回去再商量一下吧。李元昊就把宋朝的使节放了回去,并且让他们给朝廷带一封信。在信里面元昊又像他爹李德明一样,贪得无厌,提了个条件,每年除了给钱之外,我还要兜售十万担青盐。前面讲过,盐由谁来买?如果是私人买,那就冲击了国家的盐铁专卖制度。如果是官府买,等于每年又多给他十万担青盐的钱,两项合计,总共付给西夏的钱就快赶上给辽国的了。万一辽国不干,你给我外甥这么多,给我这么点,再涨点儿吧,这事就没完了。所以双方还得谈。宋使再一次出使西夏的时候,李元昊要价又提高了——三十万。宋使答应只能再加五万,多一分都没了,不行咱就打仗。李元昊一看,目的达到了,我的底线就是二十五万,给辽也不过三十万,给我二十五万,见好就收吧。
正当此时,李元昊得罪了辽,辽兴宗亲率大军征讨李元昊(详见《塞北三朝辽》)。李元昊审时度势,既然得罪了辽,为避免两线对敌,必须速速与宋签约,了结议和之事。
李元昊决定签约了,下回宋使再来,请把议和的保证书带来。宋使见李元昊要保证书了,顿觉签约议和已是板上钉钉了。于是宋朝再次遣使,正式册封李元昊为夏国主。国主跟国王可就不是一个级别了,我没册封你做皇帝,当然你关上门当皇帝,我们也管不着,但你必须称臣于我。每年宋朝赐给西夏岁币,同样是给钱,但给西夏和辽不一样了,辽宋地位是平等的,每年宋赠给辽岁币,夏是赐给,我是你爹,是你的君主,我赏赐臣下。只不过赏赐的数额稍微大了一点,每年赏赐西夏白银七万二千两,绸缎十五万三千匹,茶叶三万斤,一共是二十五万五千。宋夏之间的大战告一段落,双方议和了。
第6节宋廷离间
虽然宋夏两国达成和议,停止了战争。但是,对于宋来说,却是在屡战屡败的情况下,花大价钱买来的和平,因此满朝文武心中有所不甘,日思夜谋寻找时机再图西夏。那么,宋朝君臣到底会想出怎样的计策呢?
双方议和之后,宋朝君臣上下,既出了一口气,也憋着一股火。我们与夏对阵,连战连败,实在是可恨。李元昊怎么这么不好对付呢?因为他手下有人啊,有谁呢?文有张元、吴昊。这没辙了,他俩是从我们这儿叛逃出去的,熟知我朝风土人情,政治、经济、地理、军事。咱本来挟持其家属,令其有所顾虑,不敢发全力以佐元昊,不料李元昊把他的家属骗走了,咱们弄了个竹篮子打水一场空。武靠两员大将,一个叫野利旺荣,一个叫野利遇乞,这两个人是元昊的左膀右臂。夏国的部队分成十二个监军司,这十二个监军司又分左右两厢,野利旺荣和野利遇乞就是左右两厢的大王,相当于夏军的两位总司令。野利氏是党项的名门望族,当时元昊的皇后就是野利氏,野利旺荣和野利遇乞,一说是野利皇后的叔父,一说是她的兄长,也有可能一个是叔父、一个是兄长,反正是属于后族的外戚,又是百战百胜的名将。几乎李元昊每次兴兵,这两位野利无役不与,屡战屡胜。如果能够除掉这俩野利的话,有利于我们大宋是显而易见的!
西夏王朝虽已建立,毕竟起底于部落群体,虽形似中原王朝,但断然没有神似中原王朝——天子一统天下,大家山呼万岁。实际上历数塞北三朝,契丹也好,女真也罢,党项亦是,在立国的过程当中,始终不曾妥善地解决一个权力制衡的问题。皇族原本只是民族众多部落之一,可能占相对的优势,但并不占有绝对优势,部落民族原始军事民主政治遗风尚存。他们不像中原,天子得了天下,就是我一家一姓的江山,大家山呼万岁,没有人琢磨造反。西夏不一样,党项民族分成几部,细封氏、野利氏、拓跋氏……你拓跋能当皇帝,我野利氏为什么不能?细封氏为什么不能?如此长期以来,外戚、权臣夺位的隐患挥之不去。其中利害,宋朝当然心知肚明,若能善用此中机巧,令李元昊心疑旺荣、遇乞二人有篡位之嫌,进而逼反二将,将会极大地打击西夏君臣的士气。即便二将不降,能借李元昊之手除去两员悍将,于大宋也是大有益处。
早在跟西夏的和议达成之前,仁宗皇帝就下令群臣开动脑筋,群策群力,如何能将遇乞和旺荣诱而降之,为我所用,如其不然,也当定计除之?如果谁能做到这一点,升官晋级,朝廷重重有赏。
宋朝青涧城驻扎着一员名将,此人名唤种世衡,着实动了一番心思。种世衡苦思冥想:元昊其人,雄才大略,一代英主,不世出的一个人物。但其为人刻薄寡恩,猜忌心特别重,六亲不认,亲妈都能被他毒死,老婆孩子扔进河里淹死,舅舅绑树上射死。如果施用反间计,除掉旺荣和遇乞料非难事。此二人一除,元昊自断双臂,以后再想兴兵入寇,就不可能了。所以一定要把旺荣、遇乞除掉。种世衡想了什么招,除掉二将没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