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三纲五常内力尽一分,就算一分真事业;
向六经四书中尚论千古,才识千古大文章。
这副对联融合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终生理解,故一直流传下来。
他还制定了《秀峰书院学规》,写《&ldo;三难&rdo;通解训言》悬于书院讲堂,作为学生行为准则,此后长达百年之久,其间无人敢改动一字。直到道光年间,著名学者吕璜主持桂林秀峰书院,依然对前辈刘定逌的《&ldo;三难&rdo;通解训言》推崇备至,说它&ldo;其言应不朽,于道亦玄尊&rdo;。
刘定逌治学十分严谨,著有《灵溪时文》等书稿,还著有不少诗作。一直到了嘉庆六年(1801年),年过八旬的刘定逌还受邀主讲宾州书院(在今宾阳县),任书院山长。
几十年来,刘定逌在广西教书育人,获得了极大的声誉。刘定逌的一整套教学育人理论,让当时的广西士子无不折服,在此影响下,当地学风为之一变。刘定逌被公认为广西第一流人物,他的思想对广西学界的影响相当深远,他的学生韦丰华在《今是山房吟余琐记》中说:&ldo;欲知先生之全量,当于理学中求之乃可。&rdo;
时任两广巡抚的张百龄感慨于此,为表彰刘定逌对广西教育作出的贡献,亲书&ldo;玉清尊宿&rdo;四个字,制成牌匾赠送给他。
刘定逌注定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物,就连他的平反也很有戏剧性。嘉庆九年(1804年),广西会考,巡抚张百龄遨请曾经的翰林刘定逌到桂林。巡抚宴请京城来的主考时,特意请刘定逌作陪。当时和珅早已被嘉庆处死,京城来的主考是新上任不久的,也听说过当面顶撞和珅的刘定逌,此时才知道他还活在世上。主考觉得奇怪:刘定逌曾经是翰林,为什么京城翰林院的名单中,居然没有刘定逌的名字?
刘定逌于是缓缓讲出了当年得罪和珅,不得不离开京城的事。主考回京后,立刻将情况向嘉庆帝禀报。嘉庆下令追查,原来是和珅当年公报私仇,并未禀报皇上,就私自抹去了刘定逌的名字。嘉庆立即诏令,恢复刘定逌的翰林名誉,表彰他当年不畏权贵的气节,任命他为都察院道御史,代天子巡狩,可以监察任何地方、任何级别的官员,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以正风俗、振纲纪。
刘定逌接到圣旨,对自己能够平反感到非常欣慰,但是对做官一事却非常清醒,他回禀皇帝说:&ldo;感谢皇上的圣德。我现在80多岁了,很想为国出力,可惜力不从心,还是把机会留给年轻人吧!&rdo;嘉庆帝对他的忠心和清醒的头脑感慨不已。这一年,嘉庆帝设鹿鸣宴,特别下旨,请刘定逌以乾隆九年乡试第一名的身份参加宴会。
鹿鸣宴,一般是在科举时代乡试放榜的第二天,由州县长官邀请考官、学正和中举的人参加的宴会。宴会上,要唱诗经中的《小雅&iddot;鹿鸣》篇,故称鹿鸣宴。除此之外,就是殿试文武状元设宴,邀同年团拜,也叫鹿鸣宴。
刘定逌少年时曾中乡试第一,如今60年过去了,重赴鹿鸣宴,而且由皇帝亲自主持宴会,待遇可谓非同一般,这也是其他人不敢奢求的荣耀,此事一时传为佳话。嘉庆帝尊他为德高望重的学界前辈。
两广和两江总督蒋攸锸来广西巡察,与刘定逌交谈,对刘定逌的才学深为佩服,并与他结为忘年交,从此书信不断。蒋攸锸还许诺:待刘定逌终老后,要亲自为他写墓志。
嘉庆十一年(1806年),刘定逌因病去世,享年80岁。刘定逌的孙子不远千里徒步走到云南,找到调任云南布政司的蒋攸锸。蒋攸锸果真不食言,为刘定逌撰写了长达1000多字的墓志。同时,省内外还有许多知名文人撰文悼念刘定逌,被引为佳话。
刘定逌死后,当地的乡亲父老十分怀念他。清光绪年间,武缘县(今武鸣)官府因刘定逌为壮族的教育、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其事迹在百姓中流传不衰,报请朝廷将刘定逌封为乡贤,并在县城的孔子庙乡贤祠里设了牌位,祭祀不断。
刘定逌虽然因为和珅的故意刁难而结束了自己的官宦生涯,却在教育事业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也着实令人欣慰。
冷静周旋化危机
和珅对于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足见其随机应变的能力。和珅非常狡猾,就算有大祸降临时,他也会迅速做出反应,在对手没有反应过来之时,他已经采取行动,安然渡过难关了。
常言道:&ldo;伴君如伴虎&rdo;。多年在乾隆帝身边,和珅练就了一身&ldo;随机应变&rdo;的本领,屡屡使他化险为夷。
有一次,和家总管呼什图在众兵护送下返回京城。他望着京城四处飘扬着的旗帜和满墙挂着的大红灯笼,心里不觉惊讶:&ldo;有什么天大的喜事?这京城今儿个怎么跟往日不一样啊?&rdo;
其实这不能怪他,呼什图是在乾隆六十年(1785年)夏天接受其主子和珅的旨意离开京城,前往云南、贵州的,转眼之间,已经过了半年多了。在这短短的几个月里,京城发生了重大变故,太上皇乾隆训政,嗣皇嘉庆登基。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难得一见的大事。
但是呼什图对这件天大的新闻还是一无所知,他在外半年多了,一心只想着为主子搜刮财富,哪里有心思关心天下大事呢?在他的眼中,天大的事也没有他的主子和珅交代的事重要。因此,呼什图看到京城虽然与往日不同,但这也没有引起他过多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