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民族风格是值得人们搞清楚含意的一个比较稳定的概念,但并不是体现于每一个人,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当发生变革时,在过渡期间民族风格就会变得不那么整齐划一,例如就像在我写这本书期间美国武装部队所发生的情况那样:陆军因为与苏联陆军相比力量较弱而在西德中央战线采取相关的机动战作战方法,洋洋自得的海军陆战队却继续主要采取消耗战作战方法;同样,相对力量的确较强大的空军和海军也是如此。
谈到这里,事情应当说是很明显的了:消耗战和相关的机动战并不只见于战役层次,而是见诸于战略的各个层次。之所以在战役这个战略层次上对它们进行阐述,是因为战役层次的重要性取决于相关的机动战成分之多寡。如果所讨论的战争行动从本质上讲属于消耗战,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大部分堑壕战,则站在战役层次对战斗进行观察,那只不过是在战线的这一部分和那一部分重复出现同类性质的战术交战活动而已。在这种情况下,从战役层次观察问题我们所能了解的东西仅仅同从战术观点上考察任何一次单独的作战活动一样。
在所有其他作战形式方面,情况也是如此。在不列颠之战的头几个阶段中,德国对英国皇家空军所发动的消耗战包括昼间对英国机场和飞机工厂实施轰炸,这些轰炸导致德国空军护航战斗机同英国空军战斗机司令部派出去拦截德国轰炸机的&ldo;飓风&rdo;式和&ldo;喷火&rdo;式战斗机反复进行空战。其结局就是这些交战结果的数学之和,双方都没有战役目的(与战略目的相对而言),也没有战役层次的作战方法。[注:战斗机司令部的军官们并不都对这一点表示满意,有的人主张在战役层次上作出反应。具体地说,空军少校道格拉斯&iddot;巴德和空军上校特拉福德&iddot;利-马洛里主张在德国空军轰炸机编队投弹之后,用完整的大队(它们不可能及时集中起来在敌机投弹前截击敌机)一起攻击德国的轰炸机,而不采取以单个中队在投弹前进行截击的方式。采用这种方法的目的在于利用德空军的局限性,即德空军最优秀的战斗机‐‐单引擎的bf-109‐‐的短暂的留空时间.据他们计算,按每架战斗机平均,可以取得更佳的战果,因为投弹之后即使仍有bf-109型战斗机为轰炸机护航,大多数这种飞机会因燃料不足而不再能进行空战。参看最近出版的约翰&iddot;特雷恩的著作《正确的阵式》(1985年),第198-205页。]
相反,当相关机动战成分占很大比重时,战役层次的作用就相应地变得很重要,无论是当代的战争实施,还是对以住的战事分析,情况都是如此。就这一点来说,最好的例子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典型的进攻战形式‐‐装甲闪击战。它值得我们详细地加以研究,这不但因为它继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还因为没有其他作战方法像它那样如此明显地依赖相关机动战。
闪击战:机动战的优点与风险
让我们考察一下在战术层次内所进行的一次或一系列装甲大纵深突破行动,我们只能看到其总体中的毫无意义的并且的确令人误解的支离破碎的部分。我们可能看到由坦克、步兵战斗车和汽车组成的一个长长的纵队成一路深入敌区,几乎未遇抵抗地向前推进。除了在纵队的先头前进的坦克冲过敌方宪兵检查站或与沿道路向前线开进的敌方车队遭遇时需要进行警戒的小战斗外,我们看不到值得一提的战斗‐‐如果说现在战争正在进行的话,我们所看到的必然会是长驱直入的胜利进军。看来我们可以十分肯定,入侵者很快就要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到达敌方的首都,赢得战争的胜利。
当我们透过望远镜仔细向别处观察时,我们会发现进攻纵队是怎样设法穿过敌方的前沿防线的,是如何越过沿边境建立的由军队和武器构成的坚固防御体系的。我们看到了在炮兵和空中火力的支援下刚刚打开的一个缺口。但是,这个突破口不过是一条狭窄的通道。在它的两侧,敌方仍有守卫防线的强大部队,这些部队确实被攻方沿整个战线配置的数量不多的兵力所实施的佯攻和小规模攻击弄得晕头转向,可能还受到攻方不规律的空中袭击的袭扰,但它们基本保持完整。现在,这条狭窄的通道看起来的确很脆弱;似乎两侧的防御部队只要稍微靠拢一下,便可以再次会合,封闭这个突破口。因此,我们可能作出这样的结论:如果实施纵深突破的长长的纵队径直往里闯,它简直是在自找毁灭。它已经远离己方牢固控制的前沿地区,它的补给仓库远在前沿地区之后。我们会看到大量汽车沿由&ldo;铅笔粗细&rdo;的进攻纵队开辟的那一条道路前进,向进攻纵队运来补充燃料和弹药。但是,我们先前看到的那些强大的防御部队一旦会合和封闭了突破口,进攻纵队的后方交通肯定将被切断。此后,进攻纵队中的坦克、装甲战斗车和其余车辆将会开始缺乏燃料。一旦进攻纵队停止前进,其极端严重的弱点便会暴露无遗:长长的车队处处有翼侧,根本没有防御正面,它的每一部分都容易遭到攻击。似乎会出现这种情况:特别莽撞的进攻者似乎在自己动手为防御者取得完全的胜利创造条件;合围这样一支大部队应当说通常是很困难的,但这次我们看到的似乎是一种有意地自我投入合围圈的情况‐‐进攻者开入防守一方的腹地似乎是执意自己出动运输工具把自己送到防御者的战俘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