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如孙权初掌江东之时,曾下令合并一些军队,就是因为他觉得这些将领负担不了养兵的费用,合并到一起之后不至于使士卒因无粮草而逃亡。为此一个叫吕蒙的小校尉还四处暗中赊贷,以改善部曲装备,就是为了保全其统兵之权。不过孙权此举还有另一层目的,那便是试图收拢集中军权,因此遭到了一些人的激烈反对,才会有后来这些人背叛孙权投奔李术之事。
现在比李术更强势的刘琮率领大军攻入江东,除非已经彻底和孙权捆绑在一起的徐琨及孙氏宗亲,其他人怎么能不为自己和家族考虑后路呢?说到底在这一点上,军事豪强和世家们也并无不同。
而且有时候两者之间的界限也并非那么泾渭分明,世家子弟出任将领者有之,豪强子弟为文官者,也不乏其人。只是出身不同,在人们的眼中仍然是以世家和豪强来看待的。
然而荆州军军权极为统一集中,这是因为刘琮与孙权不同,刘琮自一开始固然也是收拢部曲以为私兵,但因为他的身份和自己的努力,而争取到南阳太守一职后,便走上了与孙氏父子不同的道路。当时上有刘表为其遮风避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刘琮的发展,但也使得刘琮可以专心致力于组建忠诚于他的军队。
特别是与曹操的南阳之战,让刘琮在声名鹊起的同时,拥有了一支精锐之师,而他在随后的数次战事之中,又不断的扩大了这支军队的规模。直到刘琮最终成为荆州牧,所有的荆州军队都置于镇南将军府之下。
荆州军的调度、补给都来自于镇南将军府,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又怎能允许部曲私兵大量充斥?
当然这个定然会让江东诸将头疼的问题,顾徽是没有心思多加考虑的。他现在要做的便是将刘琮的态度和底线传回去,至于各世家如何打算,会有怎样的反应,顾徽也不敢说自己现在便能揣摩出来。
目视顾徽离去之后,刘琮便回到中军大帐,请来贾诩等人,商议如何应对陈登南下之事。这件事虽然在他们的意料之中,但现在形势发展太快,以至于刘琮前些日子写给陈登的密信,只怕还未曾送到他手中。
那封信中刘琮先是分析了一番当今天下大势,指出&ldo;曹贼不可附,割据不可守&rdo;,表明了自己&ldo;讨伐汉贼,匡扶汉室&rdo;的决心,并劝说陈登&ldo;察天地之气机,顺时而动,内修文治,外交强援,以待时变&rdo;。
至于待什么时变,以陈登的心思,自然不难理解。只是这封信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刘琮并不报太大希望。对于陈登来说,现在趁孙权无力抵抗之机,吞并吴会才是实打实的,这之后能否在江东站稳脚跟,是否会因此得罪刘琮,甚至引起双方的战争,都还要看未来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之战的结果、刘琮扫除孙权残余势力后的情况而定。
因为早已预料到会有这个变数,所以刘琮也好,贾诩等人也好,都没有太过着急。
&ldo;陈登此举定然会引起江东世家的极大反抗。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之下,只怕这些世家是无力阻止其南下的。&rdo;刘琮转过头对贾诩问道:&ldo;以先生看来,我军此时当如何应对?&rdo;
贾诩目光一凝,沉吟道:&ldo;陈元龙欲趁乱而入,将军便要提前结束这江东乱局,使其无乱可用,迫其知难而退。&rdo;
&ldo;提前结束?只怕并不容易啊。&rdo;刘琮又何尝不想早日平定江东呢,其实到目前为止,战事进行的比之前预期的要顺利的多。然而孙权毕竟还保存了一定的实力,如果稳扎稳打的话,只要再有数月,便可彻底将其势力消灭。至于扫荡余孽,清理残余哪怕耗费上一年半载也没关系。
其实对于刘琮来说,并不害怕和陈登争夺江东,以目前荆州军的实力来说,别说三万广陵兵,即便是十万他也有信心将其消灭。但上兵伐谋,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尤其是占据江东之后还要尽快将其转化为战争实力,而不是派个大将在此镇守就能万事大吉。所以尽快平定江东,继而保持稳定,不使江东因战争而千疮百孔才是目前所要考虑的。
&ldo;所以我军要增强对江东军的压力,尤其是对牛渚的攻势。&rdo;贾诩捋着稀疏的胡须,严肃说道。
刘琮微眯双眼:&ldo;如此一来,江东军压力遽增,会不会使得他们再度凝聚,共抗我军?&rdo;
&ldo;将军多虑了,今时不同往日。之前孙权手握重兵,江东诸将除非联合起来才能与之对抗,况且当时战况未明,所以在面临我军压力之时,他们便会选择与孙权共同进退。然则现在孙权亲信部曲精锐,已多数丧身虎林,若非徐坤、周泰等人支持,只怕早就退往吴会死守了。而且江东诸将现在也应当看清形势,在我军强大的压力之下,如何选择,对他们来说并不困难。&rdo;贾诩说完之后,抬手捂着嘴轻咳几声。进入冬季以来,他便显得愈发消瘦,此时说了这么一大段话,颇为耗费精神,故而忍不住咳嗽起来。
要增强对牛渚的攻势,就必须投入更多的兵力,对于现在的荆州军来说却有些勉为其难。
荆州军自出兵以来,两战虎林、攻略江左、横扫江右,半年时间伤亡近半,虽然一直在补充休整,表面上看人马甚至比出兵时的五万人还多出近两万余,但因分兵江北、江南两处,在春谷的军队现在只有两万余众。这其中还有不少新近从荆州调来和俘虏的江东士卒。而牛渚的江东军目前仍有近万人马,若是仓促进攻,恐怕难以大获全胜,达不到全歼敌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