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随园食单原文和译文 > 第34章(第1页)

第34章(第1页)

做菜制汤戒混浊为人办事不糊涂

随园食单戒单(十三)

戒混浊原文:混浊者,并非浓厚之谓。同一汤也,望去非黑非白,如缸中搅浑之水;同一卤也,食之不清不腻,如染缸倒出之浆。此种色味令人难耐。救之之法,总在洗净本身,善加作料,伺察水火,体验酸咸,不使食者舌上有隔皮隔膜之嫌。庾子山论文云:&ldo;索索无真气,昏昏有俗心。&rdo;是即混浊之谓也。

江南杨州有&ldo;虹桥修禊&rdo;之会,参加者都是当代名士。所谓&ldo;修禊&rdo;,说白了,就是在三月三日这气候宜人的日子,借虹桥这块风景优美的宝地,文人云集,比一比诗词佳作,修禊在古代原是春日到水边用香熏草药沐浴以祛灾祈福的一种风俗,自魏以后逐渐演变为人们游春宴饮的一种野外活动,如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名流及亲朋共41人聚会于兰亭,行修禊之礼、饮酒赋诗。后来王羲之汇集各人的诗文编成集子,并写了一篇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在扬州,王渔洋于康熙元年(1662)、三年(1664)两度举行虹桥修禊,邀集天下名士写诗唱和,后来编成《虹桥唱和集》和《冶春诗》,风行南北。乾隆二十三年两淮都盐运使卢雅雨召文人雅士于扬州红桥三贤祠集会,主持的虹桥修禊,盛况不减当年,和诗者约七八千人,诗集编为三四百卷。一时俊彦,都有奉和之作。袁枚江南才子也在被召之列,席间见一老者乃杨州八怪郑扳桥是也,连忙上前相见。郑板桥时年七十有一岁,袁枚虽四十八岁,二人可谓忘年知音,互相久仰盛名,但虽是同时代名士却只是神交从末谋面,二人相见根晚,板桥说子才诗学早无闻名二十年前就知道了,老夫为你还曾经哭过,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郑板桥在山东潍坊做知县时听说袁枚坠马身亡不绝以足蹋地大哭不己,疼惜文坛诗界失之人才,天下虽大,人才有数,后来才知是误传,当时袁只是从马上掉下来受伤而己,为此曾写诗记之,诗中有&ldo;闻死误抛千点泪,论才不觉九州宽&rdo;之句,可见传闻不可信,一件事经传闻就变味了,此次会晤。二人乘兴唱酬,甚为欢畅。袁枚当庭做诗:《投郑板桥明府》云:&ldo;郑虔三绝闻名久,相见邗江意倍欢。遇晚共怜双鬓短,才难不觉九州宽。&rdo;可见袁枚对郑板桥的推崇,以及意外相见之喜悦;可见两人颇有相见恨晚之憾,。板桥也以诗相赠,&ldo;晨星断雁几文人,错落江河湖海滨。抹去春秋自花实,逼来霜雪更枯筠。女称绝色邻夸艳,君有奇才我不贫。不买明珠买明镜,爱他光怪是先秦。&rdo;此诗真迹现藏于四川博物馆,诗其中蕴藉的是惺惺相惜之意。袁枚与郑板桥扬州相会后,直至郑板桥去世两人在末见过面。

郑板桥是杨州八怪之首,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卒于乾隆三十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工诗、词,善书、画。擅画花卉木石,尤长兰竹。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ldo;六分半书&rdo;。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ldo;扬州八怪&rdo;之说,由来已久。人数也互有出入。民间认同的&ldo;八怪&rdo;为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这此人另成一派。由于扬州八怪的艺术风格不被当时所谓的正统画派所认同,且他们追求的就是自然,就是真实、现实,他们就把一些生活化,平民化的都搬到他们的书画作品之中,甚至把社会的阴暗面揭露出来。这种行为使得统治者的利益受损,说他们都是画坛上不入流的&ldo;丑八怪&rdo;,扬州八怪因此而得名。郑板桥为&ldo;扬州八怪&rdo;的主要代表人物,其诗、书、画世称&ldo;三绝&rdo;,擅画兰竹。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板桥字怪画怪人更怪,在雍正十年,即公元1732年,郑板桥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去应试,结果中了举人。在乾隆元年即1736年又中了进士,五年之后被任命为山东范县县令。范县地处黄河北岸,有十万人口,而县城里却只有四五十户人家,还不如一个村子大。上任的第一天,郑板桥就出了个怪招:让人把县衙的墙壁打了许多的洞。别人不解,去问他,他说这是出出前任官的恶习和俗气。五年之后,郑板桥调任山东潍县县令。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曾写过这样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的含义是: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为了接近百姓,他每次出巡都不打&ldo;回避&rdo;和&ldo;肃静&rdo;牌子,不许鸣锣开道。有时还穿着布衣草鞋,微服访贫问苦。在遇到灾荒时,郑板桥都具实呈报,力请救济百姓。他还责令富户轮流舍粥供饥民糊口。他还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他刻了一方图章明志:&ldo;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rdo;。在乾隆十七年时潍县发生了大灾害,在灾情严重时,他毅然决定开官仓借粮给百姓应急。下属们都劝他慎重从事,因为如果没有上报批准,擅自打开官仓,要受惩处。郑板桥说:&ldo;等批下来百姓早就饿死了,这责任由我一人来承担!&rdo;郑板桥的果断救活了很多人。郑板桥因为申请救济而触怒了上司,结果被罢了官。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郑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勤政爱地却清廉如此,板桥回到杨州以卖画谋生曾写下:闲来写副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之语,板桥题过几副著名的匾额,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ldo;难得糊涂&rso;这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有一年郑板桥专程至此观郑文公碑,流连忘返,天黑了,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为一儒雅老翁,自命&ldo;糊涂老人&rdo;,出语不俗。他的室中陈列了一块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十分叹赏。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板桥认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ldo;难得糊涂&rdo;四字,用了&ldo;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rdo;的方印。因砚台地,尚有许多空白,板桥说老先生应该写一段跋语。老人便写了&ldo;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宝贵之门也。&rdo;他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ldo;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rdo;板桥一看大惊,知道老人是一位隐退的官员。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见砚背上还有空隙,便也补写了一段话:&ldo;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此词看破红尘一语道破天机人一生碌碌,半世萧萧,人生难道就是如此?争名夺利,争胜好强,到头来又如何呢?看来还是糊涂一些好,万事都作糊涂观,无所谓失,无所谓得,心灵也就安宁了。袁枚雅慕其旨在随园食单收录了鸭糊涂一菜以示敬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