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和珅儿子 > 第61章(第1页)

第61章(第1页)

当然,像和珅这样经历过苦难的聪明的人,如果走向人生的另一个方向的话,那他们对于社会的危害就会更大。很多脆弱的人承受不住生活中接二连三的打击,有的人愤恨,恨他人,恨社会,恨命运,进而报复,甚至做出让人无法理解的变态的事情,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和珅是两个方面结合的典型:既很有工作能力,又贪婪成性。这两方面的特点为他成为&ldo;巨贪&rdo;创造了最为适合的温床。

二是和珅参加科举考试没有中举。

和珅经过了几年在咸安宫官学的学习,又得到了刑部尚书兼直隶总督英廉的赏识。在结婚后不久他就参加了科举考试,但是没有中举,这成为他一生的遗憾‐‐毕竟,和珅是太有才了。

空有一身才华却在科举考试中不能得中,这不能不说是和珅的悲剧。不管你和珅再怎么有才能,你还是不能得到朝廷中很多通过科举考试走上官宦之路的大臣的肯定。肯定了和珅,就等于是在否定通过科举考试入仕的自己。这也迫使和珅在朝廷中只能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心智,认真研究皇帝个人的好恶,投其所好,步步高升,从而走上了人生的邪路,最终落得个十分悲惨的下场。

有才能的人科举考试不能得中,这不只是和珅个人的悲剧,更不能不说是整个大清朝的悲剧。历数296年的大清朝,多少有才能的人都被这可恶的八股取士制度吞噬了生命。即使没有被吞噬了生命的人中,又有多少人能生活得幸福或是能够充分地为国家效力呢?曹雪芹、吴敬梓、蒲松龄等没有在科举考试中胜出的人的作品,哪一篇不是一字一血地充满着对于八股取士制度的谴责的呢?而通过这八股取士制度胜出的人中又有多少是有着真才实学的呢?

有才能的人科举考试不能得中,这更不能不说是在中国已经盛行了千年的科举制度的悲剧。早在隋唐时期,曾经被人誉为&ldo;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rdo;的科举制度,本意是通过考试选拔更多的普通地主阶级中的人才来为国家效力,是一种巩固统治的好办法。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它却走上了反面,只能选拔庸才和顺民,不能真正选拔人才为统治者所用。1905年,这被伏尔泰等西方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甚是称赞的制度最终被历史舞台淘汰了。

和珅选择朋友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幼年遭遇不幸、科考又未成功的人,尤其是科场失意的读书人。像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这些人更容易成为他的密友。

我们前面曾经提到过的汪如龙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般而言,我们会认为汪如龙这个盐商只是个商人,其实不然。汪如龙本系世代书香,祖父于康熙年间做过道台,父亲于乾隆初年也当过知县,后来辞官归隐,追随名闻天下的郑板桥学习书画。汪如龙亦琴棋书画样样皆通,可惜汪如龙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皆名落孙山,而家中余钱无多,乃弃文从商,逐渐成为江南大贾。但是,你汪如龙再有钱,也是社会的底层。封建社会里,&ldo;士、农、工、商&rdo;四个阶层,你商人再有钱,也是社会的最底层,也永远不会让人看得起。所以,作为汪如龙来讲,他还是要想方设法改变自己的商人身份。这时,他想到了和珅。

和珅随乾隆皇帝南巡时,受尽汪如龙尊崇。而且,汪如龙很会讨皇上欢心,和珅有意拉拢他道:&ldo;你我俱为读书人,又同科场失意,同是天涯沦落人,一起共创大业吧!&rdo;汪如龙也知道自己如能入得和珅门下,不但荣华富贵,权力、美色皆入己囊中,于是回道:&ldo;学生有先生为师,真乃如沐春风,岂敢不肝脑涂地以报先生?以后祈望先生多加照顾,多加栽培。&rdo;和珅满口应诺。就这样,汪如龙拜在了和珅门下。

除汪如龙外,严格说来,吴省钦、吴省兰兄弟二人也是符合这第一项基本原则的。

吴省钦(1729~1803年)是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进士,吴省钦之弟吴省兰(?~1810年)也在乾隆二十八年由举人考取咸安宫官学教习的,他曾是和珅的老师。

虽然吴省兰满腹经纶,但就是久久考不中进士。吴省兰的学生和珅一举成名后,吴省兰就想通过走和珅这条捷径,达到科考蒙混过关的目的。而此时的和珅兄弟二人正在培植党羽,也急需吴省钦、吴省兰这样满腹经纶的人为自己出谋划策。所以,双方一拍即合。

吴省兰听说这一年顺天府乡试的主考官是和珅后,就参加了顺天府的乡试。首先是登门去拜见和珅。他与和珅一见面就双膝跪倒,称和珅为老师,自称门生。和珅身为乡试的主考官,而吴省兰参加乡试,考试的人称主考官为老师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和珅当之无愧。就这样,吴省钦、吴省兰兄弟摇身一变,由和珅的先生变作了和珅的门生。既然是门生,乡试中自然要多多照应,和珅就把他猜到的试题告诉了他们。

顺天府乡试的考题是由乾隆皇帝亲自拟定的,在《四书》范围内出,一般是由内阁向皇帝呈上一部《四书》。由皇上据《四书》中的句子命题。然后,再将其加以密封,交给内阁。和珅又是怎样猜到试题的呢?野史上说,乾隆皇帝把题目拟好之后,交给身边的太监,由太监捧着密封的题目交给内阁。和珅早就等在路上,拦住他,问他乾隆皇帝命题时的情况,太监说乾隆皇帝翻阅《论语》第一本,等到快翻完的时候,才面露微笑,奋笔疾书。和珅由此推断,考试的题目一定在《论语》&ldo;乞醯&rdo;一章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