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黑格尔也并非完全否认自然美,自然既然是逻辑概念的&ldo;另一体&rdo;,是精神这个统一体里的一个否定面,它就有不同程度的抽象的精神或理念的显现,也就有不同程度的美,尽管这种美还是不完善的。自然界有限事物是由低到高,逐渐上升的。最低的是无机物、即矿物界,其次是有机物,而有机物之中又由植物界上升到动物界,动物界之中又由低级动物上升到人。在这逐级上升的过程中,精神的作用显现得愈多,单纯物质的作用就愈少,美的程度也就愈高。这里所谓精神的作用是指灌注生气于各个别部分使它们显出是一个统一体的那种作用。黑格尔把这种作用叫做&ldo;内在的&rdo;、&ldo;主观的&rdo;、&ldo;观念性的统一&rdo;,实即有机体之所以成为有机体的内因。
姑从无机物说起。比如一堆石头只是杂多的石头堆集在一起,每块石头是独立的,与全堆无必然的内在联系,添上儿块或是拿去儿块,并不能影响石堆之为石堆,这石堆就缺乏生命或是灵魂(内在的、主观的、观念性的统一),来使这堆乱石形成一种生气灌往的不可分解的整体,而只是单纯的物质在起作用,所以不能有美。
有机物就不如此。比如一匹马也现出杂多的部分如四肢五它等,但是这些杂多的部分却不像一堆乱石,而是令人一眼就看到它们是一个有机体之中的彼此分立而又互相紧密联系的部分。它们是一个统一体,一匹完整的马。马之有别于石堆的就在它有生命,生命就是它的&ldo;观念性的统一&rdo;,它灌注生气于全体和每一都分,因此每一部分是统一体的不可少的一部分。用黑格尔的话来说:
只有在这种有机组织里,概念(上文&ldo;生命&rdo;)的观念性的统一才出现在各个部分里(如马的四肢五官),作为它们的支往和内在的灵魂。到了这步,概念才不沉没在实在里(例如上文的石堆),而是作为内在的同一和普遍性(抽象概念的生命)而转化为存在(实在的马在全体各个部分所现出的生命)。(括弧中注是引者加的)
‐‐第一四八页
生命是有机体的概念,是内在的统一。这种内在的统一既然不能&ldo;沉没在物质里&rdo;,就须显现为外在的统一。黑格尔说:
这种主观的统一在有机的生物身上表现为情感。在情感和情感表现里,灵魂显出自己是灵魂……在发生情感的灵魂及其情感的表现流露于这些部分(身体各部分,‐‐引者注)时,无处不在的内在的统一就显现为对各部分只是实在的独立自在性的否定,这些独立自在的部分现在就不只是表现它们自己,而是表现灌注生气给它们的发生情感的灵魂。
‐‐第一六○页
只有在有机物的阶段,自然才现出灌注生气于全体各部分的&ldo;观念性的统一&rdo;,因此才可以有美。因此,黑格尔替自然美所下的定义是:
我们只有在自然形象的符合概念的客观性相之中(即概念与实在的统一体之中)见出受到生气灌注的互相依存的关系时,才可以见出自然的美。这种互相依存的关系是直接与材料(即感性素材,如形状、颜色、声音等)统一的,形式就直接生活在材料里,作为材料的本质和赋予形状的力量。(括弧中注是引者加的)
‐‐第一六四页
从此可知,黑格尔采取了美是&ldo;寓杂多于整一&rdo;的看法,石堆只是杂多,有生命的东西才见出整一(如马),使杂多成为整一的正是&ldo;生命&rdo;,&ldo;精神&rdo;或&ldo;理念&rdo;的通体贯注,即黑格尔所说的内在的观念性的统一。
&ldo;自然美的顶峰是动物的生命&rdo;(第一六六页)。但是纵然达到了顶峰,自然美还是 有缺陷的,原因在于动物只是&ldo;自在&rdo;的而不是&ldo;自为&rdo;的,还没有自己对自己的认识。&ldo;动物的生命不能看到自己的灵魂……动物的灵魂不是自为地成为这种观念性的统一,假如它是自为的,它就会把这种自为存在的自己显现给旁人看&rdo;(第一六七页)。换句话说,动物只能使旁人见出它的不完全的美,还不能自觉美,还不能由自己创造美的形象给旁人看。所以黑格尔说:
由于理念还只是在直接的(自在的非自为的,‐‐引者注)感性形式里存在,有生命的自然事物之所以美,既不是为它本身,也不是由它本身,为着要显现美而创造出来的。自然美只是为其它对象而美,这就是说,为我们,为审美的意识而美。
‐‐第一五六页
由于自然美有这种缺陷,艺术美才有必要。&ldo;艺术的必要性是由于直接现实有缺陷&rdo;(第一九一页)。艺术才是由心灵自为地把理念显现于感性形象,才真正见出自由与无限。黑格尔很形象化地说:&ldo;艺术也可以说是把每一个形象的看得见的外表上的每一点都化成眼睛或灵魂的住所,使它把心灵显现出来。……人们从这眼睛里就可以认识到内在的无限的自由的心灵,&rdo;(第一九三页)
黑格尔还提到象寂静的月夜、雄伟的海洋那一类&ldo;感发心情和契合心情&rdo;的自然美,只淡淡地解释了一句说:&ldo;这里的意蕴并不属于对象本身,而是在于所唤醒的心情&rdo;(第一六六页)。这就是后来几乎统治德国美学思想的&ldo;移情作用&rdo;。黑格尔并没有在这上面再做文章,足见他对此并不重视。他的门徒费肖尔父子才发挥这个观点,成为移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