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燕转了转眼,问:“……那如果不小心提起,要怎么罚?”
不等岑骥回答,她又抢先说:“不小心说了,就答应对方一件事,不管是什么事,都必须做到!”
孩子气的赌咒,却多少算是她心虚给自己留的后路。岑骥知她诡计多端,只是淡笑,轻轻“嗯”了一声。
“太阳落山了,这回是真该传膳了。”他说。
之后的大半个月里,两人都小心翼翼地守着界线,谁也不提及那次波折,倒也相处的融洽。
李燕燕不免想起几年前,刚到白石山的那段日子,那时他们也是这样,像世间最平凡不过的夫妻,过着男主外女主内的闲淡日子,勤劳的丈夫早出晚归,贤惠的妻子在家里安守。
只是细究起来又不一样……
从前和现在,岑骥操持的生计都动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当初和眼下,她都怀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有意接近他。
而无论是在白石山,还是在洛阳,他们也都不是真正的夫妻。
虽然两国已经就大婚一事交换过了国书,淮南也遣派使节、护送嫁妆入魏,可岑骥坚持要等魏晋一战结局分定才行大婚之礼。
魏晋间几场大战,魏国军中几乎人人有父兄亲朋死伤在晋军手下,岑骥刚一即位就要与晋国开战,既是遵承古存茂遗旨,也是响应民心。新帝不急于大婚,更是昭显了战意坚定,颇是为他赢得了些民望。
换了她在岑骥的处境,只怕也会作出同样的决定……
不光如此,李燕燕知晓岑骥是懒得作假的人,对她甚少隐瞒。他之前甚至不想让她来洛阳,想她回淮南——他要保她全须全尾,这份心也是真的。
只是如此一来,未嫁的周朝公主大摇大摆住进皇宫就未免显得不合礼法了。
李燕燕人虽在后宫里,但也听说前朝御史们几乎每日因此事给谏,要求她移居礼宾馆,据说范殊也几次提到这事,言语间颇多对岑骥的不赞同。
对这些异见,依照岑骥原本的心性,只怕是恨不得硬刚,将这些碍眼的朝臣一个个砍掉脑袋才解恨,如今重担在肩,他倒也收敛了很多,耐着性子和大臣们软磨硬泡,谁说也不生气,简直像个任人拿捏的面人儿——只是,绝不纳谏。
李燕燕这边,要搬出去,岑骥定然不许,另外,她也怕离开皇宫太远,有什么消息难以及时获悉,便放弃了这个念头,只是安然隐身于后宫,行事尽可能低调,不做引人注目的事,不叫别人抓住把柄。
于是,除了两次请玉筝过来说话,这段时间李燕燕唯一见到的老熟人就只有安阳公主宁儿了。
被追谥为昭烈皇后的胡夫人,祖辈几代都是舞枪弄棒的匪类,性情也风风火火,却不想女儿也像她,因而格外喜欢安静守礼的李燕燕,经常叫她帮忙带宁儿。
后来胡夫人去世,李燕燕既因促成古存茂再婚而愧疚,同时也真的很喜欢胡夫人和她的孩子,便经常和英娘一起照看宁儿安儿。在镇州时,宁儿一度很依赖信任她。
可是对于不到十岁的孩子,分开四年,不通音讯,几乎等同于隔了一生一世。这次在洛阳重遇,宁儿长成了胡夫人所期盼的、乖巧懂事的女孩儿,却已经不大认得李燕燕了。
李燕燕也只好问候些日常吃穿、习学的闲话,捡些新鲜的、好玩的事请说给小丫头逗乐,用场面话充过了这一场相见。
宁儿告辞后,李燕燕一个人坐在廊下,惆怅了很久很久。
见过宁儿,一直压抑着的、对另一个孩子的思念,无法抑制地漫上心头。
若她离开太久,那个年纪更小的孩子,阿琇,是不是也会忘了她?
若是那样……
李燕燕不敢去想,终于在陌生的国度里,黯然垂泪。
……
岑骥出城,一日内视察了几处营地,快马加鞭赶在黄昏前回到宫中,却没见往日等候的人迎上来。
宫女万分小心地禀告,周朝公主和安阳公主见面时还好好的,过后却眼见的低沉下去了,把左右侍奉的人都撵的远远的,一个人对着荷花池默默发了半晌的呆。
岑骥眉头皱起,来不及更换满是尘土的衣衫,就迈步往园子走去。
这时节,正逢清荷初绽,清风送香,李燕燕脸上泪痕早干了,岑骥过去,看见的只是轻盈飘逸的纱帛、乌云重染的鬓发,和淡若冰霜、神色哀婉的女人。
她容貌一直是淡淡的,即便雍容宫装在身,也显得轻灵多姿,让人不禁端出最谨慎的态度去呵护,生怕一个大声、一个妄动会惊扰到她。
即使相识这么多年,明知李燕燕不是会轻易受怕的人,岑骥有时也还是会被表象迷惑,最是看不得她难过,好像坚硬如铁的心顿时化作一滩软泥,比她更疼上几分。
现在便是如此。
他心头升起焦躁,几步跨过帷幔堂座,来到廊下却又收住步子,也跟着坐下,想从她脸上看出些什么。
可李燕燕面容平静,听到他过来,淡笑转身:“你回来了。”
岑骥却是知道的,她总将心事藏得很深,看模样听声调,很难揣摩出她的心思——只有没出来迎接这件事是实在的,说明她的确不大开怀。
岑骥飞快过了下脑子,想着自己应当没惹到她,问道:“见了宁儿,怎么反而不高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