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读en文-xue学-u楼
到了第三天,李肆终于作出了决定,茹喜还必须留着,但不能让她稳握满清权柄,待时机成熟时,自己要她垮台,就能应声而塌。为此就必须将弘历、恂亲王,乃至岳钟琪那股残军的价值充分挖掘出来,这一套方案就铺得有些大了。
正要将决议传达给相关人等,让通事馆、政事堂和翰林院携手拟定方案细则,忽然听到行宫外一阵喧嚣。
“陛下!鞑清认输了!”
随侍急急奔进来,手里还捏着一份《中流》,李肆眼角直跳,心中生起不妙之感。
粗粗一览,李肆嘿声冷笑,将自己呕心沥血两天拟出来的方案刷刷撕碎。
茹喜……慈淳太后……好心计!
《中流》报道了月前北京城里的宫廷剧变,乾隆被废,恂亲王被拘,太后登位,新帝即将继承大宝♀些事件倒是没什么出奇,只是证实了民间传言而已。
令人震惊的是,《中流》宣称通过新任乾清宫总管太监李莲英的管道,获知了若干秘闻‖隆皇帝为何被废?因为他提出了《英清和平协定修缮案》,要增三十二项条款,赔款割地,开放通商,以求大英止戈息兵。
恂亲王坚决反对,甚至不惜兵谏,淳太妃不得不出面干预,但纷争已难调和,淳太妃只好登位太后,亲掌权柄‖隆皇帝告病退位,恂亲王为消大英之怒,揽下西安行刺案之责,自缚去大英病养。
淳太妃,不,现在已是慈淳太后,为保大清江山,对乾隆皇帝所提的条款虽有不满,却不敢全部收回,现在就等大英圣道皇帝表态ˉ道只需点个头,南北就能免去血火之灾,至少十万生灵由此得救,百万人不必颠沛流离。
这番颠倒黑白。逻辑不通的说辞,明显是茹喜通过《中流》洗白自己,同时将满清的和议礀态公告天下,逼迫李肆首肯。
李肆不仅恼这茹喜的“逼和绝杀”,也在恼《中流》居然甘为茹喜充当喉舌,本要迁怒那白小山,再想到《中流》背后就是潮汕财团。而潮汕财团跟晋商关系紧密,二者就是通过茹喜勾搭到一起的,这几乎就是英华资本殖民北方的缩影,怒意消去,就剩下一肚子无奈。
随侍自不清楚这么一篇大文章,见皇帝龙颜不悦,很是疑惑。满清认输,五体投地。不是很好么?皇帝自己不也说了,现在不是北伐的时候。
见随侍不解,李肆也忽然一个激灵。茹喜这一招也是置于死地而后生,她稳住了朝堂,却未必能稳住满清一国的人心,那么下一步她会做什么?严格说起来,不还是他手里的刀么?
想通了关节,李肆展颜道:“朕只是的那妖婆能不能稳住满清。”
如李肆所料,此时北京城里乱相频显。早前太后登位,三里屯之乱,就已撼动人心,这一期《中流》刊出。更是举国哗然。
“绝不接受三十二条!签了此约,大清旦夕即亡!便是苟延残喘,道统也将沦丧!”
“赔款割地已扫尽我大清颜面,还要全面通商,放猛狮入国,礼教仁义何存!?”
“我等食君禄″皇恩,适逢国难当头,正是我辈尽忠之日!诸位,我们该行动起来!”
“上书!公车上书!”
“去宫门叩阍!求皇上亲政,求恂亲王挂帅,与南蛮决一生死!”
“大清只要人人齐心,南蛮纵有百万妖魔,也要在这浩然正气下烟消云散!”
京城一家私塾里,一群十多岁的少年书生们满面涨红地鼓噪着,塾师们还想安抚,可再看看书案上的报纸,列出的英清和平协定三十二项增订条款,条条都如刀剑一般剐着他们的心口,也不由热血沸腾。
“也罢!为师领你们去!”
夫子们带着学生浩浩荡荡出了门,大门牌匾上正写着“生云精舍”四字。
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书生正朝私塾而来,队列里有人招呼:“晓岚,去叩阍!”
那少年赶紧进了队列,一甩辫子,坚定地道:“该当如此!国家有难,只有我们能挽天倾!”
三月四日,纪晓岚所在的这一路人马仅仅只是洪流中的潺潺溪水,上百家私塾的数千学子,连带国子监的上千学子,群聚于午门前,而他们一路又卷起了无数民众,足足两三万人在午门前呐喊。
“太后,不止北京城在闹,鄂尔奇和刘统勋,还有各省巡抚报说,各地学子都上了街,声讨报上所列的三十二条……”
乾清宫侧殿,茹喜面色阴沉地听着军机大臣们的汇报,借《中流》放出消息,逼和圣道,她也作好了舆论鼓噪的心理准备。可没想到,汹汹而来的不是满人,不是地方官员,却是国中的读书人,还都是汉人。
“大清又不是他们的天下,还真当自己是主子了!?”
茹喜恼怒地拍着桌子,若是换个时节,这番景象还算是“人心在己”,可放在眼下,却是拦路的顽石,份外惹人憎厌。
“他们凭什么鼓噪!?背后到底是哪些人唆使?都给哀家查清了!庆复,还愣着干嘛,不赶紧把那些人赶走!给京城和各地督抚发下严令,但有群聚鼓噪和议政者,以谋逆论处!”
茹喜尖着嗓子发号施令,正是要紧关头,如果压不下这股声浪,李肆绝不会认她为大清之主。
庆复赶紧去安排了,这边查弼纳在一干军机的眼色鼓励下,颤巍巍开了口:“太后,只是一味强压怕不济事,奴才等就怕压下了这些汉人儒生,其他人又跳了出来。”
茹喜冷声道:“哪些人?他们的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