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人夺取了辽的地盘之后,原本是许给西夏的,现在把它交给宋朝了。西夏急了,惹不起金,就去惹宋。要说金人当时文化水平不高,可谋略都是天生的,不是哪本书上能教给你的。金朝这么一挑唆,西夏跟宋就打起来了。这时已是1124年,转过年来辽朝就灭亡了,再过三年北宋也灭亡了。这一次,西夏占了点儿便宜,夺了宋朝几个堡寨,很高兴。得意了没多久,金国人出兵把西夏占领的原来辽国地盘——天德、云内诸州,给夺过去了。这一下,西夏傻眼了。我攻打宋朝占的地盘,是我自己攻占的,不是你许给我的。你许给我的地,没给不说,还把我占的辽的地盘也给占了。我怎么这么冤,到哪儿说理去?怎么办?西夏只能故技重施,再去攻宋。西夏的这种策略,在后来面对金跟蒙古的时候,一以贯之,有人打我,我就打比我更弱的,始终没有采取有效策略联合弱者对抗强敌。后来宋、辽、西夏、金,前仆后继地倒下去,干的事都如出一辙,只要有人打我,我就打比我更弱的,就是没想到最后大家伙儿被一勺烩,全完了。
当然西夏除了攻打宋朝之外,也要向金国表示一下自己的强硬,于是陈兵金国边境,我不是你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好在金国这个时候,一心想灭亡宋朝,不愿意招惹西夏,凭空多这么个敌人干什么呀?所以就跟西夏说,我占的天德、云内诸地不能给你,这是通往中原的要道,但可以把我占领的宋朝陕西北部的领土给你,作为补偿。西夏觉得这还差不多,金国就把占领的宋朝陕北的领土给了西夏。西夏趁着北宋灭亡,宋室南迁,在陕西、甘肃一带大肆扩充,疆域面积越来越大。西夏对金朝十分恭顺,进贡大笔的金银财宝,金国皇帝一高兴,又把青海那边的地盘赏给了夏崇宗。崇宗在位的时候,夏国的面积达到了鼎盛。北宋灭亡,建炎南渡,宋室南迁,夏跟宋之间的矛盾就不存在了,两国都不挨着了,原来的宋夏边境基本上就变成了金夏边境。
西夏跟宋朝既然没有矛盾了,当金朝欺人太甚的时候,还会遣使穿过金占区到宋朝,联络宋朝川陕的军队,夹攻金朝,夏使曾经找过虞允文。当然宋朝大多数时候是自顾不暇,并没有跟西夏联合,就算联合起来也打不过金朝。所以西夏出使,往往就是摆一个姿态。崇宗李乾顺在位的时候,左右逢源,撞了大运,使西夏的面积达到了最大。崇宗三岁继位,在位时间长达五十四年,成为西夏历史上最成功的一位君主。他一死,儿子李仁孝继位,年仅十六岁,这就是夏仁宗。
第3节大兴文治
夏崇宗李乾顺,面对着比自己强大的宋辽金,只能左右逢源,因此他在位期间,西夏国力达到鼎盛。那么,李乾顺一死,接替他的这位夏仁宗李仁孝,会是一位什么样的皇帝呢?
李仁孝,光听这名字就知道,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仁宗皇帝继位之后,全面继承了老爹的政策,大兴文治,厚养儒臣。把他老爹开创的学校的招生名额扩大了十倍都不止,原来他老爹供养三百儒生,到他这儿进学子弟三千人。皇宫里边还设立小学,七到十五岁的贵族子弟必须入学。贵族子弟如果不接受教育就不能当官。这好对付,我不当官,我们家有的是钱,我是王爷的儿子,当官还受累呢,我不当就是,我就不念书。皇上还下旨不念书不许结婚,这下傻了。你可以不当官,但你能不结婚吗?王爷也不干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不结婚,咱家的香火就断了。我是王爷,到你这辈无后国除,咱这一支就交代了。皇上想的这招太绝了,怎么能让夏国贵族有文化呢?你们只要不读书,就不能当官,也不能结婚。这样,西夏的贵族子弟只好进学读书。皇帝经常去学校视察、督导,看看学生学业怎么样,老师的课业怎么样。
紧接着,皇帝下令,尊孔子为文宣帝,中原王朝孔子是文宣王,在西夏是文宣帝,作为皇帝来祭祀。全国各地建立孔庙,孔庙一定要壮观、精美,国家拨给经费,儒学在西夏大盛。仁宗还取法中原,编订法律,翻译典籍,加强农业生产,西夏的纺织业、印刷业,全都欣欣向荣地发展了起来。李仁孝在位的时候,西夏的国策不可避免地滑向了以儒立国。
在这种情况下,要把这个国家平平稳稳地带上正路,不走邪路,外交政策的作用就显得非常突出了。此时,西夏基本上是处在金朝的包围之中,跟宋朝已经隔绝了。仁宗认为,归附金国,至诚事大,绝对是最基本的国策。如果这个国策动摇了,就会给西夏带来灭国之灾,仁宗皇帝对于这一点确信不疑。
第4节交好邻国
李仁孝的父亲李乾顺在位的时候,采取的是左右逢源的外交策略,与邻国相处甚好。那么,这位李仁孝会不会也像他的父亲那样做呢?当时已经非常强大的金国会买他的账吗?
仁宗皇帝有一次诛杀了两位想叛逃金朝的宋朝降将。这两个人北宋末年在跟西夏接壤的地方做官,西夏攻打北宋的时候,二人归降,现在又要叛降金国,仁宗皇帝就把这两个人杀了。事过之后,他把此事奏报金国。当时金国皇帝是金熙宗,熙宗非常不高兴。这俩人本来想投奔我,你不经任何人同意,也没有跟我说一声,就给杀了?但是,他也没法公开下诏指责,只能责怪夏仁宗太过专权,以后再有这种事,你要奏报上国知道。仁宗赶紧上表请罪,但以后有样学样,什么事我先干了,干完了之后,你翻脸我就请罪,不就是写检查吗?